兩個地方安線輪 一個是上面機身上 一個是針下面 在針左面應該有個蓋子 打開能看見 有個類似球形的蓋子 里面有個小輪在里面 安好線輪 把線頭卡在線輪套上的缺口里面 把蓋子安回去 就能用了 說得比較復雜 請見諒 主要是好久不用了 而且不知道專業名字叫什么 這個結構還正是不一樣阿!~~~我也沒見過你這個樣子的 我家我也是幾年前看過奶奶級的人弄過...
①、正確選擇機針和線的規格
②、將線穿好,放置好底線并引
③、選擇好壓腳壓力
④、選擇線型 調節時針須抬至高位,否則可能會斷針。
※旋轉模樣選擇按鈕,先選擇1吧,從簡單的用起 ↓
⑤、選擇針跡長度
※建議從4慢慢往數字小的方向調節,上面的數字是指針距長度,單位應該是毫米。
⑥、調節夾線器壓力
↓經過上面六個步驟的操作基本上就可以縫紉直線的線形了。如果換了線型,但還是同種布料的話,只須按照④~⑥的步驟再調節。無論什么線型,線跡長度按照說明書上所給的數字從大到小調節比較容易成功。特別是比較薄的布料,線跡長度不宜過小,否則容易出現線結團在面板下面卡死機器。
最后切記、切記:各種調節最好在停機且機針在高位的狀態進行,特別是選擇線型花樣的時候。
1、如果是用小陀的線的話,要把線放在機頭上面的線桿上(機頭上面圓柱鐵桿),大陀線的話,把線放在地上或臺板上,注意一定要線順,不能拉走或絆這,然后掛在機頭的線桿上
2、主要穿線部位在機頭的左側面,就是銀色白鐵蓋的那邊,白鐵蓋上面有個槽子,那是引線槽把線放在上面,然后穿到套到夾線板上(有彈簧的那個),再穿過跳線桿(比較長,頭上有個眼能上下移動),然后穿針從左向右穿。
方法:
一、首先確定引起跳針原因
(1)檢查機針是否完好(彎曲、尖鈍、裝的是否正確等)。
(2)檢查案線是否正確,特別是線是否在擋線板上,如不在上面也容易跳針。
(3)檢查線的質量如何,是否應加硅油加以潤滑。 二、以上幾點排除后,則應檢查機針同彎針之間的關系
(1)檢查彎針同機針之間的吃勢關系。一般而言,當針桿下降至最低點且開始回升,最右邊的機針線環有一點形成,彎針即可開始穿透。標準的吃勢位置是:彎針同左邊的機針關系是,當彎針從右向左擺動到最左邊機針時,其尖端正好處于左側機針背后穿線孔上方約0.5~1mm左右。
(2)檢查彎針同機針之間的過盈(間隙)關系。一般來說,機針可以適當有些偏斜,就是最右邊(里面最短)的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05mm的間隙,而最左邊的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3~1mm的間隙,這樣就有2°~5°的偏斜角度。而當彎針從最左邊(死點)開始向右擺動時,左邊直線同彎針針眼之間應有1.5~2.5mm的距離,這時左邊直針穿過彎針背面,即直針穿過彎針線,也就是穿過彎針三角形線圈,且有0~0.05mm的過盈尺寸,否則也容易引起跳針。
(3)檢查前、后護針與直針之間的關系,由于前護針與直針之間過大,引起直針線環形成不理想,且形成時間慢,造成彎針穿過線環時,直針不穩定,容易錯位造成跳針。護部位置的過高或過低,也容易造成線泡拋不出,引起跳針。護部的前后位置:前護針同直針之間應有-0.01~0mm間隙。前護針的高度位置:當彎針從右向左穿過直針背后,前護針應高于最左側機針針尖1mm左右的位置;后護針的高度應以直針線環能形成且不影響彎針的穿線即可。以上幾點可參考說明書零件圖自己加以調整。
(4)在縫頭處直針都跳針。這是因為彎針在穿過直針線環時,由于縫頭處面料厚,直針向后移,造成彎針在直針前面穿過。一般原因大多是護針未能護到位。只要將后護針向直針背面貼緊一點即可。護針有一點點碰機針即可。且前護針同直針之間的間隙也小一點,只要機針不毛、不斷針、斷線就好。
(5)由于松線凸輪引起的跳針。一般情況看彎針線張緊度如何,是否由于送線時間過早引起。如果過早引起,只要將挑線凸輪調慢一些即可。當左側機針穿過彎針三角線時,應看三角線張緊度是否符合穿透需要。線張度松,說明挑線凸輪送線快;過緊,說明送線慢,都應作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