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術
1.避免植物周圍溫度忽高忽低。夏季室溫最好控制在30℃以下,冬季室溫保持在10℃以上,對喜高溫的熱帶植物室溫應保持在15℃以上。
2.注意室內通風,冬季至少3天開窗一次,一般在晴天中午開窗,每次通風應不少于1小時。
3.澆水應"間干間濕、不干不澆、澆則澆透"。旺盛生長期多澆,休眠期少澆。對因一時疏忽澆水不及時引起的植株缺水、萎蔫,可先將其放在通風處進行葉面噴水,同時按照原澆水量的1/3進行澆水,1小時后再澆一次透水。若半天后植物仍不能復原,則應對枝葉進行強剪,并脫盆修剪根系,暫不上盆放通風涼爽處養護,待葉片復原后再上盆。
4.一般情況下,室內相對濕度若低于30%,植物的葉片會焦邊、枯黃,此時要經常噴水,以提高空氣濕度。對于要求濕度大的植物,在生長旺盛季節更要經常向葉面噴水,保持植株周圍較高的空氣濕度。但在高溫、空氣流通性差的室內,要避免葉面噴水,以免引起葉片腐爛。
5.按照"薄肥勤施"的原則,生長旺盛季節可15至20天施肥一次,休眠、半休眠期不施肥,切勿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6.當室內有較大面積的南窗時,離窗0.5至0.8米處光照較充足,可選放喜光照的植物,但夏季中午切勿將植物放在陽光直射處;在室內東窗和西窗附近以及距南窗0.8至1.5米的位置,光照條件較好,可選放半蔭性植物;在離南窗1.5至2.5米處,光照條件不好,可選放蔭生植物;在離南窗2.5米以外的地方,光照條件極差,可選放極蔭生植物。另外,放在室內蔭蔽處的植物一般每隔7至15天要搬至光線明亮處2至3天,以加強植物的光合作用。 7.對于喜酸的植物,每月可澆灌或噴施硫酸亞鐵一次,但開花時不能噴。灌根濃度為1%至2%,噴葉濃度為0.2%至0.5%。
二、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引起觀葉植物黃化病的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短須螨和介殼蟲類等。
1.葉斑病屬菌性病害。一般發生在高溫、高濕、通風差的室內,以7至8月發生最重。感病初期,葉片產生黃色小點,后擴大成近圓形斑,病部中央黃褐色。后期病葉局部干枯,病斑相接處呈現黃化狀。嚴重者葉片皺縮破損,葉緣內卷,凋落嚴重。
防治方法:加強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環境。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隔7至10天噴1次,連噴3至4次。
2.短須螨主要以紅蜘蛛危害為主,7至8月最為嚴重。前期多在葉背葉脈兩側,后期則轉移到葉柄基部或葉腋間。發育最適溫度為29℃,相對濕度為80%左右。螨類以口器刺入葉肉吸取汁液,從而造成葉片黃化凋落。
防治方法:注意室內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用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40%三氯殺螨醇乳油1000倍液噴霧,噴時葉背與葉柄都要噴到,每隔7至10天噴1次,連噴3至4次。
3.介殼蟲類全年均有發生,附于葉片背部或嫩枝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葉片發黃,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可以人工刮除,也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松1000倍液沖水噴霧。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噴3至4次。
你好,與其它植物相比,室內觀葉植物的病蟲害防治更須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嚴格檢疫制度,杜絕病蟲害的來源,使病蟲害發生降低至最低的可能性。因為新引入的植物往往會把病蟲一起帶來,所以從國外或外地引進或購進的要通過檢疫機構檢查;從本地購買的要選擇無病蟲害植株。如已購進可能帶病蟲的植株,應清除帶病蟲的枝葉,并且將其單獨隔離種植一段時間,待確診無病蟲害后再行利用。對于已經發現了病蟲害的植株,則應本著“治小、治少、治了”的原則,把病蟲害消滅在補發生之時,使其不致蔓延;千萬不可等到嚴重時再行防治,這樣,即使治好了,植株也失去了其應有的觀賞價值。
病蟲害的防治必須采用綜合的技術措施。除了注意把握上述提及的原則和方法外,特別要注意栽培技術與日常的管理,努力改善栽培環境條件。保持適當的溫濕度,注意通風、遮陰以及正常的肥水管理等,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改善環境條件,隨時注意環境衛生,加強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蟲枝葉及枯枝落葉等,使其不利于病蟲害的生存與發展。至于藥劑防治,對于室內觀葉植物一講,只能作為輔助措施。因為,即使它比較簡單易行,并且能在較短時間內抑制和殺死病蟲,消除病蟲威脅,但如果藥劑使用不當容易出現藥害,病蟲也容易產生抗性,同時會帶來環境污染。尤其是擺放在室內時,更需謹慎,應盡量選用無毒和低毒農藥。如果使用有毒藥劑防治,須將病株移至室外一定區域,噴施后經數小時方可移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