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調漂方法如下
一、粗找底
1、在8字環上綁好雙鉤以后,在鉛皮座上纏繞鉛皮,鉛皮的重量要大于浮標的浮力,也就是釣組入水后,鉛皮能直接拉黑浮標。纏好鉛皮后,釣者需要反復將釣組拋向釣點,并慢慢調整標座可以掛餌施釣了。這時釣者對釣點的水深已有了初步了解,但是掌握的信息不夠精確。接下來,釣者就需要進行細找底了。
二、細找底
細找底是一項功夫活兒,如果在鉤子上掛重鉛找底,鉛墜會深陷淤泥,導致找底失準;而在鉤子上掛重餌找底,雖然可以邊找底邊打窩,但對于初學者來說不是很好掌握,因為餌料的霧化速度會直接影響到找底的精確度。所以,筆者建議大家準備幾塊0.5厘米和1厘米見方的無味深色軟橡皮,用它來找底不僅不會被小魚搶食,而且橡皮的比重相對較小,不至于完全陷入淤泥中。所掛橡皮的分量以剛好能把浮標的調目緩緩壓入水中為宜。
掛橡皮找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掛下鉤找底,一種是掛上鉤找底(掛雙鉤找底也可以,但這基本等同于掛上鉤找底)。掛上鉤或掛下鉤直接決定了釣者將采用何種釣法施釣。掛橡皮找底時,浮標會出現以下三種狀態:
1、浮標并未浮出水面,在水面上看不見標尾:
2、標尾露出水面的目數明顯高出預計的調目,甚至橫臥于水面(如果粗找底操作到位的話,應該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3、標尾露出水面的目數正好等于釣者調墜時預計的調目,這正是我們期待看到的。
對于以上情況,筆者作如下解釋:
1、水面上看不見標尾,說明水線不夠長,釣者應繼續向上拉動浮標,反復調整至標尾露出水面的目數等于調墜時預計的調目;
2、浮標露出水面過高,說明找底過頭,釣者還需繼續往下拉動浮標,反復調整至標尾露出水面的目數等于調墜時預計的調目。
經過細找底后,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可以說,釣者此時已經準確地掌握了釣點的情況,可以開始揮竿施釣了。不過,在精準度方面仍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水底淤泥的厚度、軟硬及水底醬層情況還是未知數。如果想弄清楚這些問題,在垂釣過程中更有效地因地制宜,釣者就要學會精找底。
三、精找底
通過細找底,釣者雖然能夠掌握釣點的具體情況,但誤差還是存在的。這是因為橡皮的比重比餌料大,在鉤子上掛橡皮要比掛餌料拋得更遠一些,而且橡皮多多少少會陷入淤泥里一部分。因此,釣者可以通過反向精確找底來實現精益求精。這也是十分關鍵的步驟,想要提高釣技的釣友千萬不能忽視。
首先,在細找底的基礎上,取下橡皮,再將空鉤拋向釣點,看標尾露出水面幾目。如果露出的目數稍微高于調目一些,但差距并不明顯,那么恭喜你基本找對了!如果露出的目數正好等于調目,那就要繼續驗證,因為在沒找到底之前標尾露出的目數也正好等于調目。此時釣者只需把浮標上拉1目并拋入釣點,標尾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標尾露出的目數比調目多1目,這說明之前的找底過程絕對精準,釣者只要把剛才上拉的1目再拉回去,就可以安心施釣了;
2、標尾露出的目數仍然等于調目,此時釣者需要將浮標繼續上拉1目并拋入釣點,重復此操作直到標尾露出的目數比調目多1目。
在精找底的過程中,釣者要仔細觀察上下拉動浮標后標尾能否及時呈現出拉動的目數,如果釣者拉動1目,標尾就反應1目,那么精找底即宣告成功。此時釣者便可放心大膽地揮竿施釣了。
在鉛皮座上卷上鉛皮,鉛皮一定要裹緊一點。要不釣魚呢時候一用力鉛皮就松開了
在漂座上安上魚漂以后放入水中,如圖所示鉛皮的重量使漂沉入水中,這是因為現在漂的浮力小于鉛皮重量。漂沉入水中以后把漂向上移動使水線增長,直到漂露出水面兩目。這樣就可以測出水的深度,從漂兩目以下一直到連接鉛皮座尾端這段魚線的距離有多長,水就有多深了。這樣就可以測出水深了。
測出水深以后就可以調漂了,把漂和鉛皮座的距離調到水深的一半,然后放入水中這時漂再次沉入水中。
這時你就可以用剪刀把鉛皮座上的鉛皮一點點的剪掉,注意一次不要剪得太多。你每剪掉一點鉛皮、鉛皮的重量就減少一點,隨著鉛皮重量的慢慢減少,當鉛皮的重量小于漂的浮力漂就會慢慢浮出水面。
讓漂浮出水面4目就可以啦,若漂浮出水面的目數多于4目再在鉛皮座上增加點鉛皮,讓漂下降到只露出水面4目為止。
然后在魚鉤上掛上食,放入水中這時漂又沉入水中了。這是因為掛上食以后鉛皮和食的重量又大于漂的浮力。這時你只要把漂向上調直到露出水面3目,多出3目向下調直到露出水面3目為止。這就是臺釣所說的調4釣3,就是空鉤調到漂露出水面4目放上食以后調到露出水面3目。你可以結合以上方法調4釣2、調6釣3、或調4釣4等等......其中調4釣2最靈敏、調4釣4最鈍。這就是臺釣所說的釣靈和釣鈍。一般小魚鬧的地方應把漂調鈍一點,大魚多呢時候基本沒小魚攪就可以把漂調靈一點。
主要步驟如下:
(1)在確定釣點后在釣點內調漂;
(2)用確定要使用的線組調漂;
(3)實釣時大線入水,調漂時也要大線入水。實釣時端著竿子釣,大線不入水的,調漂時大線也不要入水;
(4)一定要在浮漂和線組充分吃水后(浸水半個小時之后)再調漂,否則對一支靈敏度高的浮漂來講,可能會出現一兩目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