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護環境,提高城市綠化面積。
3.防浪、固堤、護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濱水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保持基址的連續性與整體性
2.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征,減少人為地干擾與破壞
3.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4.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5.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濱水區沿線綠帶的景觀設計
濱水區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視線清晰度高。在濱水區沿線應形成一條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在設計中應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一)基于公共資源共享的設計
濱水綠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們觀賞。濱水游憩綠地規劃設計時為了減少車輛對綠地的干擾,靠近車行道的一側應種植一兩行喬木或綠籬,形成綠化屏障。但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對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應適當留出**線,不要完全郁閉。道路靠水一側原則上不種植成排喬木。其原因是影響景觀視線,同時樹木的根系生長會對駁岸造成損壞。道路內側綠化宜疏朗散植,樹冠線要有起伏變化,植物配置應注重色彩、季節變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優美景色。同時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濱水綠帶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觀與活動空間景觀相互滲透,渾然一體。
(二)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設計
濱水區應提供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多種形式的功能,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點線面線結合。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被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筑、重點環境小品、古樹;線連續不斷的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綠帶設計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線的曲折程度、所處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對于地勢起伏大,岸線曲折變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勢平坦,岸線整齊,又臨近寬闊道路干線時則采用規則式布置;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市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筑相配合。
(三)濱水綠地應該有近水的特點
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往往面臨潮水、洪水的威脅,設有防洪堤、防洪墻等防洪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可采用不同高度臨水臺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濱的斷面示意,按淹沒周期,分別設置了無建筑的低臺地,允許臨時建筑的中間臺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臺地三個層次,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濱水游憩綠地規劃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寬闊的水面,臨水造景,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利用水體的優勢和獨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配置游憩設施和有獨特風格的建筑小品,構成有韻律、連續性的優美彩帶。使人們漫步在林蔭下,臨河垂釣,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四)濱水綠地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化
很多城市的濱水區開發都是從河道清污、凈化水質開始的。由中、美、韓三國的水利、城建、環保、園林和藝術家共同設計建造的活水公園,使一個以水的整治為主體的生態環保公園,受到污染的水從府南河抽取出來,經過公園的人工濕地系統進行自然生態凈化處理,最后變為達標的活水回歸河流,不僅豐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觀,而且促進生態環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濱水植被設計方面,應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這種群落物種多樣性大,適應性強,是城市野生動物適應的棲息場所。它們不僅在改善城市氣候、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為城市提供了多樣性景觀和娛樂場所。另外,增加軟地面和植被覆蓋率,種植高大喬木,以提供遮蔭和減少熱輻射。
此外,在大規模的城市濱水區更新改造和在開發過程中,還應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和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保護和突出歷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為本,讓全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