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質墻 有土坯墻、夯土墻、三合土墻、插泥墻等。
土坯墻 多為非承重墻或作低層房屋承重墻。土坯塊有干、濕兩種制作方法,都經煉泥(篩選、加水拌和)、壓實(干法為打夯)、脫模、晾干等工序,也可摻入短草段以增加強度。如加 5%的水泥可耐雨水沖刷。土坯塊一般長300~400毫米,寬約180毫米,濕法制作的厚約60~100毫米,干法制作的厚100毫米以上。土坯可平砌或側砌,用粘土漿粘結。土坯墻一般厚300~400毫米,寒冷地區可加厚至 600毫米。土坯墻的基礎和勒腳一般用毛石或磚砌筑,缺石地區也有用2∶8或3∶7的灰土砌筑。
夯土墻 借助模板夯筑而成,又稱土筑墻或版筑墻,俗稱干打壘。所用材料有素土(粘土或砂質粘土)及加摻合料(碎石、砂和石屑等)的兩種,而以半風化天然摻雜有細石屑的砂質粘土為最佳。墻身厚度為350~500毫米左右,一般為等截面,有的地區也采用上薄下厚的變截面形式。夯土承重墻可加竹、葦或木條作筋,版筑時設置于夯層之間?;A勒腳的作法同土坯墻。門窗洞口可預留,一般是將洞口上木過梁夯入墻內,夯成墻后再挖出門窗洞口。在粘土中加入其他材料,如石灰、砂等筑成的夯土墻稱為三合土墻。
插泥墻 在粘土中加15~20%草節(長100~300毫米),拌合成稠泥漿,然后將泥漿用插齒插垛成墻。
石材墻 有料石墻、毛石墻、片石墻、卵石墻、統砂石墻等。
料石墻 用加工成方整規則的石料砌筑而成,可作為承重墻。一般石料規格是高、寬各約 300~500毫米,長700~1200毫米。用石灰砂漿或糯米漿砌筑,要求錯縫。在墻的連接處(轉角及內外墻)或砌較厚墻體時,加鳩形鐵(鑄鐵塊)拉結。門窗洞口處可用石料砌成過梁或拱券。石墻表面可打鑿平整,或加工成各種紋路、凸面等。
漿砌毛石墻 用形狀不規整的石塊砌筑的墻體。石料尺度約300毫米或再大些,砌筑時應大小搭配,墊塞平穩,以提高砌體的穩定性。毛石墻厚度一般為400毫米以上,常用石灰或水泥砂漿砌筑,簡易的,也可干砌或灰泥砌筑。墻表面灰縫常加以勾勒,門窗上部需用整塊長條石料作過梁或用較規則石料砌成拱券。毛石墻可作承重墻、圍護墻以及勒腳和基礎等。
漿砌片石墻 用石板或大致有兩個平行面形狀不規整的片石砌筑的墻體,片石厚度約為50~150毫米,砌筑時應分層錯縫,內外搭接。片石墻厚度約在300毫米以上,常用干砌內部抹灰,也可用灰泥、石灰或水泥砂漿砌筑,外部勾縫。門窗洞上部需用木或條石過梁。片石墻作承重墻及外圍護墻。
卵石墻 一般選用長度為150~200毫米左右呈條形的卵石,用石灰砂漿(加細炭灰)斜砌,上下兩層使呈人字紋,墻厚350毫米,轉角處用部分較方整的塊石。這種墻一般作非承重圍護墻或低層房屋承重墻。
統砂石墻 在河床中選用天然級配的砂卵石(卵石含量不低于30%),稱為統砂。以水泥、石灰、煤灰、統砂按1∶8∶8∶32比例拌和均勻后,倒入模板內搗制成墻厚約350毫米,可作低層房屋的承重墻。
竹木墻 竹墻和木墻的統稱。
竹墻 竹墻用竹籬、竹笆或竹片作成,有墁灰竹墻和清水竹墻兩種。兩者都要先用毛竹(或木材)作成立柱加橫筋的構架。墁灰竹墻用竹片在構架上編成竹籬后再墁灰泥。清水竹墻則用竹片或整根淡竹依次編嵌于構架上而成,又稱籬笆墻,也可在籬笆內墁灰泥。此外,還有在構架上釘竹席成墻的作法。竹墻多為非承重墻,有的可利用它的構架承重。
木墻 有原木搭壘墻、木拼板墻和木魚鱗板墻等。森林地區常用原木經簡單加工搭壘成原木井幹墻;用木板企口垂直釘固于木橫筋上的為木拼板墻;用木板水平方向上下層層搭接,釘固于木立筋上的為木魚鱗板墻。
毛石:天然或從石礦里剛開采出來未經加工的,我們這里也稱亂石,一般塊較大(300mm以上),常用于填方、砌筑基礎、擋土墻等.根據其平整度,可細分為亂毛石、平毛石.
碎石:經過破碎加工的,一般直徑為13-80 mm,經過篩分,40-80的常用于墊層,13-40的常用于水泥混凝土等,更小的石屑、石粉常作瀝青混凝土的材料.
塊石:叫法有點亂,塊頭較大.一般指稍做加工的(區別于方整石,料石),主要用于砌墻.定額上一般指的實際上常為毛石(200-500).還有片石,一般指剛開采出來的小石片,用作墊層的,或填充石墻的,定額中常與毛石塊石搞混.
料石:一般指較規則的六面體石塊.加工成比較方整、至少有一個平面是平整的,又分細料石、粗料石.
礦渣:這里指大塊毛石取走后留下的石渣、泥土類混合物的統稱.
你好,毛石是直徑大約200——300MM的不規則石塊,片石是厚度一般不超過50MM的片狀石頭。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