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尋其覓美
一切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它所使用的材料。根雕藝術家必須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發現、搜集各種形態奇特的廢根,從而誘發創作的契機,確立作品的主題。根雕作者只有尋找到了形態奇特的根材后,才能通過運用自己的智慧、想象力和獨創性創作出完美的根雕作品來。這種尋根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尋找創作題材的過程。要創作出既有根的藝術特點、又有思想內容的根雕作品,關鍵在于設想。這個設想是建筑在自然存在的有表現力的根上,而不是在一攤泥巴或一塊待雕的木頭上。
根雕作者的最好的老師-----大自然,人們應當將全部情感傾注于它,全身心地去熱愛它,大自然將會給以豐厚的回報。作為一個藝術家,無論他從事哪種藝術,都應該善于觀察,當然根雕藝術家也不例外。成千上萬的人們對于他身邊出現的某個根的形象是淡漠的,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被一位目光敏銳的根雕藝術家發現,就會引起他的注意,促使他專心地觀察,思考和選擇,并牢牢地記住這使他感動的形象,從而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于是,曾經千百次從這現象旁邊袖手而過的那些人,將會驚奇和感動,并且莫名其妙,他們以前怎么一點也覺察不到這根材的美。
2、巧借天然
尋找合適的根材是根雕藝術創作的重要基礎,而巧借天然則是根雕藝術創作成功的開端。
⑴根的形象:巧借天然,作為一個根雕藝術家必須掌握這個藝術創作規律,這是根雕藝術創作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獨到之處。巧借天然,即要求作者用審美的眼光去識別各種根的自然美的特征,進而能合現地動用它。
⑵巧用根的節疤和色澤:樹根的形體變化較大,千姿百態,有的虬曲臃腫疙瘩斑斑,有的四出槎芽,既有突出的雞眼,又有空穴,還有結瘤和細裂的紋路及各樣的節疤------這多變的樹根,展現出人工所不能刻畫出的特點。對于形態復雜的根材,創作者要巧作心計,反復推敲琢磨,有所選擇,有所集中,有所概括,有所取舍,有所強調,一切取決于主題思想的要求,一切為了突出地表現主題思想,一切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⑶巧施技藝:根雕藝術創作必須注意藝術性,就要有能夠充分表達藝術效果的技藝,要求藝術和技術的統一。由于根雕作品受到材料形態的限制,不能像木雕那樣自由地動用材料和刀法,只能借助于根的節、疤、痕、瘤、須、皮、色和有韻律的體態以及多變的線條等自然特征,加之豐富想象來進行雕琢,在"似與不似"之間表現對象。再有,根雕藝術創作,一般不是先立意后找根,而是先找根后立意。從選到的自然美的奇根里突出形象,匠心獨特地揚其長、補其短。
3、突出意趣
創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歸自然,但絕不能單純描繪天然,更不能照葫蘆畫瓢,而應當充分利用自然根材奇美的特征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體現不是直截了當的,而是采取一種曲折的、耐人尋味的方法表達出來。
⑴從詩情畫意中獲得意趣:在根雕作品的創作設想中,除了明確主題,因材施藝之外,還要追求一種耐人尋味的“弦外之音”,這就是中國畫論中常說的“畫外之意”或“意境”。所謂講究意趣,是說作品有要雋永深邃的“詩情畫意”,它常常把作品的主題思想給以委婉含蓄的表現,力求擺脫過于刻露的一般化描寫。根雕作者,要深刻地識別根材的表現形態,要有強烈真摯和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根材的形態認識深度有關。
⑵從表現美中獲得意趣:人們常把不好的東西稱之為粗俗,但在藝術上,粗和俗卻不能劃上等號。粗制濫造的東西固然不好,但在藝術上粗獷的東西卻是極妙的。古今中外不少根雕作品就具有一種粗獷的美,采取稍加雕琢的方法,大刀闊斧地取舍,不加修飾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另一些作品表現了精細的美,這種細膩的處理方法,可給人一種精細的美感。挖掘平凡生活中的詩意美,給人以樸實、和諧的藝術美的享受。這種現實生活中如畫而又逼真的意趣,會使人感到一種幽靜。
巧藉天然要貫穿于創作的始終。當選到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美和創作價值的根材時,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確定創作主題,但這種情況極少。大多數是第一印象覺得其形態美,可以利用來創作點什么,但究竟創作什么并不清楚。對于一個七枝八杈、形態復雜的根體。經過作者推敲確定主題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階段。在制作時要貫徹"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則,圍繞著主題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計,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對局部作少量的修飾和必要的雕琢外,重點應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態上,如枝、須、洞、節、疤、紋理、色澤、態勢等,盡量使這些天然特點和神韻,在已確定的藝術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體現。在這種創作思想指導下,因材施藝,進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結合起來,實現原定的創作設想。
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雖經施藝但不留明顯痕跡,使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渾然一體。
根雕通過意象、具象與抽象的創意,進行局部雕刻而成,所以需要意趣結合,順乎自然,順勢取意,七分天然,三分雕琢。以“天成”之妙趣,展現生動的藝術效果,達到真正的“奇”、“巧”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