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俗稱豬鼻孔、側耳根,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根或全草。“藥食同源”,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把魚腥草作為野菜佐食。相傳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煉意勵志之時,曾帶領眾人擇蕺菜(魚腥草)而食之,以充饑廢荒;魏晉時起,蕺菜便正式作為藥用,以“魚腥草”之名收入醫藥典籍。在歷史變遷發展中,它便一直扮演藥、食兩用的雙重角色,為民眾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發揮著作用。隨著現代人們愈來愈崇尚自然、追求真樸,在各地(尤其是我國西南地區),野生或家種的魚腥草已成為大眾餐桌上身價倍增的“大路野菜”。
魚腥草作菜,生食最佳,其香氣獨特、口感別具、風味適口可人。涼拌佐餐使人大開胃口,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也有炒食、煎湯、煮粥、燉肉的不同食療方法。
魚腥草入藥,中醫認為其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利尿除濕、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單用或配伍復方,內服外用或民間多種食療方法的使用均療效確切。藥理研究,魚腥草主含揮發油,癸酰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份,對各種致病桿菌、球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體免疫調節功能,如在1:40000濃度的魚腥草液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仍有抑制作用,故它具有顯著的抗菌消炎效能。魚腥草素現已制成片、針、沖、霧化等劑型,廣泛用于人體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有資料表明,國外從魚腥草中分離出一種防癌抗癌物質,除對胃癌有效外,并對中晚期肺癌、絨毛膜上皮癌、惡性葡萄胎、直腸癌也有一定的治療調整作用。在日本,魚腥草受到青睞,傳統上稱之為“十藥”,作為時髦的保健佳蔬,認為魚腥草有抗菌、消炎、助消化、清熱、解毒、抗過敏、抗輻射、防癌抗癌等明顯作用,除采用傳統漢方、藥膳食療外,還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飲料等食品添加)等方式應用。
目前,國內外把魚腥草素已用于貧血、便秘、胃腸炎、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多種炎癥、癌癥等方面疾病的預防、治療與輔助治療,預示著魚腥草在營養保健、防病祛疾上尚具有實用開發前景。 答案補充 魚腥草注射液:過敏患者禁用。
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庫中有關魚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共272例,以過敏反應和輸液反應為主,其中嚴重不良反應有過敏性休克12例、呼吸困難40例。
魚腥草注射液是中藥魚腥草提取的注射液,成分復雜,包括:魚腥草素(癸酰乙醛)、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氯化鉀、硫酸鉀、蕺菜堿等,所以容易導致過敏反應和輸液反應。對本類藥物有過敏史患者禁用。不宜在同一容器中與其他藥物混用。本品是純中藥制劑,保存不當可能影響產品質量,所以使用前必須對光檢查,發現藥液出現混濁、沉淀、變色、漏氣等現象時不能使用。
魚腥草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主治:肺癰吐膿;痰熱喘咳;喉哦;熱痢;癰腫瘡毒;熱淋。 禁忌:1.虛寒癥及陰性外瘍忌服。
魚腥草毒性甚小,口服后有魚腥臭味,肌注時局部可出現疼痛;對陰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魚腥草注射液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有藥物性皮炎、末梢神經炎、過敏性紫癜等。嚴重者可引起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嘻嘻
魚腥草,味辛性微溫,有小毒,能散熱消腫,解毒。用法與用量:5~9克,水煎服。部分地區的居民用鹽淹制過后當蔬菜食用,臨床上好象還沒有發現有中毒的報道和病案。
魚腥草是一種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的草本植物,其成分中含有馬兜鈴酸的代謝物——馬兜鈴內酰胺。研究表明,馬兜鈴內酰胺能對腎臟細胞造成損傷并誘發癌癥,其細胞毒性甚至比馬兜鈴酸還強。因此,不建議食用魚腥草。希望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魚腥草毒性甚小,口服后有魚腥臭味,肌注時局部可出現疼痛;
對陰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
魚腥草注射液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有藥物性皮炎、末梢神經炎、過敏性紫癜等。
嚴重者可引起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