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設計要求如下;
一、道路綠化應符合行車視線和行車凈空要求
行車視線要求符合安全視距、交叉口視距、停車視距和視距三角形等方面的安全。安全視距即最短通視距離:駕駛員在一定距離內,可隨時看到前面的道路和在道路上出現的障礙物以及迎面駛來的其他車輛,以便能當機立斷及時采取減速制動措施或繞越障礙物前進。交叉口視距:為保證行車安全,車輛在進入交叉口處前一段距離內,必須能看清相交道路上的行駛情況,以便能順利駛過交叉口或及時減速停車,避免相撞,這一段距離必須大于或等于停車視距。停車視距:車輛在同一車道上,突然遇到前方障礙物,而必須及時剎車時,所需要的安全停車距離。視距三角形:是由兩相交道路的停車視距作為直角邊長,在交叉口處組成的三角形。為了保證行車安全,在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內側范圍內,不得種植高于外側機動車車道中線處路面標高1 米的樹木,保證通視。
行車凈空則要求道路設計在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為車輛運行的空間,樹木不得進入該空間。
二、滿足樹木對立地空間與生長空間的需要
樹木生長需要的地上和地下空間,如果得不到滿足,樹木就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甚至死亡。因此,市政公用設施如交通管理設施、照明設施、地下管線、地上桿線等,與綠化樹木的相應位置必須統一設計,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減少矛盾。
道路綠化應以喬木為主,喬灌、花卉、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裸露土壤,綠化美化,景觀層次豐實,最大限度地發揮道路綠化對環境的改善能力。
三、樹種選擇要求適地適樹
樹種選擇要符合本地自然條件,根據栽植地的小氣候、地下環境、土壤條件等,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不適宜綠化的土質,應加以改良。道路綠化采用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形式時,要使植物生長分布的相互位置與各自的生態習性相適應。地上部分,植物樹冠、花葉分布的空間與光照、空氣、溫度、濕度要求相一致,各得其所。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分布對土壤中營養物質全面吸收互不影響,符合植物間伴生的生態習性。植物配置協調空間層次、樹形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變化的關系。此外,對轄區內的古樹名木要加強保護。古樹名木都是適宜本地生長或經長久磨難而生存下來的品種,十分珍貴,是城市歷史的縮影。因此,在道路平面、縱斷面與橫斷面設計時,對古樹名木必然嚴加保護,對有價值的其它樹木也應注意保并。對衰老的古樹名木,還應采取復壯措施。
四、道路綠化設計要求實行遠近期結合
道路綠化很難在栽植時就充分體現其設計意圖,達到完美的境界,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因此,設計要具備發展觀點和長遠的眼光,對各種植物樹種的形態、大小、色彩等現狀和可能發生的變化,要有充分的了解,使其長到鼎盛時期時,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道路綠化的近期效果也應該重視,尤其是行道樹苗木規格不宜過小,速生樹胸徑一般不宜小于5 厘米,慢生樹木不宜小于8 厘米,使其盡快達到其防護功能。
道路綠地還需要配備灌溉設施,道路綠地的坡向、坡度應符合排水要求,并與城市排水系統相結合,防止綠地內積水和水土流失。
五、道路綠化應符合美學要求
道路綠化的布局、配置、節奏、色彩變化等都要與道路的空間尺度相協調。同一道路的綠化宜有統一的景觀風格,不同道路和綠化形式可有所變化。園林景觀路應配置觀賞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并與街景結合;主干路應體現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風貌;毗鄰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綠化應結合自然環境,突出自然景觀特色。總之,道路綠化設計要處理好區域景觀與整體景觀的關系,創造完美的景觀。
六、適應抵抗性和防護能力的需要
城市道路綠地的立地條件極為復雜,既有地上架空線和地下管線的限制,又有因人流車流頻繁,人踩車壓及沿街攤群侵占等人為破壞,還有城市環境污染,再加上行人和攤棚在綠地旁和林蔭下,給澆水、打藥、修剪等日常養護管理工作帶來困難。因此,設計人員要充分認識道路綠化的制約因素,在對樹種選擇、地形處理、防護設施等方面進行認真考慮,力求綠地自身有較強的抵抗性和防護能力。
園林設計是一門研究如何應用藝術和技術手段處理自然、建筑和人類活動之間復雜關系,達到和諧完美、生態良好、景色如畫之境界的一門學科。工作范圍包括庭園、宅園、小游園、花園、公園以及城市街區、機關、廠礦、校園、賓館飯店等。
園林工程主要研究園林建設的工程技術,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園林理水工程和園林駁岸工程,噴泉工程,園林的給水排水工程,園路工程,種植工程等。園林工程的特點是以工程技術為手段,塑造園林藝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