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涂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后則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繪畫精細,并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
步驟1 :將支撐體所用原料混合攪拌均勻,使用共混粒子燒結法,在溫度 12000C -1600℃下,燒結時間4-6h,自然降溫得支撐體;
步驟2 :把不同配比的納米Si02和水混合后在20℃左右的環境下陳化Mh,再加入不同比例的PVA和甘油作為添加劑得到制膜液;
步驟3 :將制膜液多次涂覆在陶瓷膜支撐體內表面上,至表面均勻為止,放置干燥,最后把干透后的陶瓷膜放入燒結爐中于800℃下燒結,即得A1203-Si02陶瓷膜。
進一步,所述的支撐體所用原料及各組分質量百分比分別為:陶瓷膜支撐體粉體 90-95 %,造孔劑1-5 %,粘結劑0.5-5 %,燒結助劑0.5-5 %。
進一步,所述的陶瓷膜支撐體粉體為納米A1203,所述的粘結劑為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或酚醛樹脂的任意一種或幾種,所述的燒結助劑為高嶺土、膨潤土、氧化鎂中的任意一種或者幾種的混合,所述的造孔劑為碳粉。
進一步,所述的制膜液中各物料的組分分別為納米Si02 13%, PVA 15%、甘油 10-22%、水 50-57%
進一步,所述的涂覆次數優選3-5次。
進一步,所述的分離層的厚度為50_60μm。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A1203_Si02陶瓷膜,采用納米Α1203作為主要原料,碳粉為造孔劑,利用共混粒子燒結法,制備納米A1203支撐體,并且采用溶融-凝膠法在支撐體內表面上涂覆納米Si02、PVA、甘油等材料組成的制膜液,形成A1203-Si02陶瓷膜,解決了制作成本高,膜孔徑不均勻等問題。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成本低廉、簡單易得、膜通量加大,機械強度高,耐污染。膜孔徑均勻、膜壁薄,滲透通量大和節省原料、易于實現分離設備小型化、結構簡單化等特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