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地梁層應理解為正負零標高處的一層框架梁,它參與地震作用,與上部結構共同協同工作。
一、從結構計算的角度出發:
1、在首層建模時輸入的高度首先就不是標準的建筑層高。
建模時輸入的高度該是結構的高度。
通常我是以 建筑層高-4mm=結構層高 來取值,但須結合實際情況采納。
2、在建模時,一層的高度是否包含+0.00至基礎頂標高的高度,關鍵是看你的結構模型想如何建立。
若該一層為首層,那就須包含其高度。若以框架柱為例,其柱該延至基礎;若未包含其高度,那么在最終柱結構計算時,其起始高度將為+0.00,則柱計算高度短了。
反之,若該一層非首層,而還存在地梁或者其他形式,那么該層高就可僅輸入其結構層高即可。
二、從建筑的角度出發:
若要從效果圖來考慮,那就是APM的情況了。
當然你不該輸入地面以下至基礎的高度。
砌體結構應是室外地面以下300-500mm.框架結構一般應算至基礎頂.若埋深較大,可在0.000以下適當位置加設一道梁,底蹭層高算至此梁也可.
有的時候基礎土質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我還是考慮加地梁層的,這樣可以減少柱子的計算長度~
1.加地梁層,短柱加大截面,滿足軸壓比要求,但應注意:模型應設地下室,且注意層剛度比,實際一層柱根配筋應放大。
2.不加地梁層,拉梁下短柱處理成類似高杯口基礎,計算模型柱底取拉梁頂,一層填充墻荷載在基礎里按豎向力輸入,不存在軸壓比問題。
3.視具體情況確定,但建議8度及以上按方法2做。
注意點:
1,層高取基礎頂面到正負零的高度;
2,地梁的斷面尺寸取值類同于樓面梁,但在配筋時應考慮無樓板而要加強抗側抗扭腰筋和箍筋;
3,因為地梁層的設置,你的底層就被pkpm認為是基礎到正負零那一層了,而實際應理解為基礎到二層樓面標高。在計算時顯然沒有放大正負零到二層樓面那段柱子內力和配筋。所以你還需另行取建模把地梁層刪除,底層層高取正負零到二樓高度復算一遍,取框架柱的內力和配筋。這是新抗規的規定。
4,但是復算的模型畢竟和實際理論的嵌固端不同,所以在配筋上面應注重概念設計的加強。
5,以上是目前抗震審圖意見統一的處理方法。
閣樓樓梯:這種樓梯適合喜歡較舒適環境的人,看上去別致漂亮,還可以巧妙設計,擺放一些東西,增加儲物功能,在小空間中也不會顯得很突兀。
平臺樓梯:平臺樓梯占用的空間比較大,但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平臺樓梯可以起空間分隔的作用,同時也能將兩個空間連接起來。在安裝平臺樓梯的時候其坡度應該保持相同,臺階長度也要是相同的。
折線樓梯:折線樓梯的造型比較好,且不會占用空間,一般在樓梯進口處和出口處轉折比較多,在折線樓梯上行走,節奏也不像直線樓梯或螺旋樓梯那么均勻。
直線樓梯:直線樓梯會占據很大一塊的可利用空間,因此在選擇直線樓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房間的空間一定是非常大的才比較合適設計直線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