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尖肋拱頂
從羅曼式建筑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稱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墻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于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復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漸取消了臺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采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墻體的功能。
并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征天國,紅色象征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復。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并表達了人們向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筑,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門
層層往內推進,并有大量浮雕,對于即將走入大門的人,仿佛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托了空間的高聳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建筑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宏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術高超精致,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起源: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特點: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