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入梅的標準其實比較復雜,但一般來說,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區有大片降雨區存在,南方北緯20度附近有副熱帶高壓頂著不讓雨區南下,造成降雨區在長江中下游一帶來回徘徊,出現長時期大強度的降雨。天氣形勢出現這樣的特點,差不多可認定為“入梅”。
從大氣環流特點分析,通常6月份開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熱高壓增強,到了6月中旬副熱帶高壓穩定在華南上空,其北側的西南暖濕氣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時北方冷空氣的勢力也不甘示弱,北方冷空氣與南方的暖濕氣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形成窄長的雨帶,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民間把這一期間的連陰雨天氣稱之為“梅雨”,梅雨開始的一天即為“入梅”。一般在7月上中旬,隨著副熱帶高壓再次增強,梅雨帶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區,即為“出梅”,“出梅”后盛夏開始,進入三伏天。由于大氣環流的變化每年不盡相同,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樣。
氣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將初夏季節連續出現6-7天以上陰雨天氣、且日平均氣溫達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為入梅日,連陰雨結束之日稱為出梅日。
日歷上的所謂“入梅”時間是相對固定的,是根據“干支記日法”來推算的,它是把“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后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叭朊贰钡臅r間總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間,“出梅”的時間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間。
因此,氣象上的“入梅”和日歷上“入梅”在時間分布上是不一致的,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于5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
你好,梅雨季節一般維持在一個月左右,通常在六月中旬到七月底這個樣子。
梅雨是初夏時期,從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經黃海直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梅雨是東亞特有的一種氣候現象。
氣候統計表明,梅雨大約在6月上中旬開始,7月上旬結束。梅雨每年的開始日期稱為“入梅”或“主梅”,結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斷梅”。入梅和出梅時間隨氣候情況而有所不同。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20世紀50年代平均入梅日期為6月10日,出梅日期為7月12日,梅雨期33天;60年代以后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7日,出梅日期在7月6~7日,梅雨期為20天左右,與50年代相比,入梅晚,出梅早,且梅雨期短。如此看來,2003年的入梅時間比平均年份偏晚5天左右。
每年梅雨時期的平均總降水量約為300毫米。我國氣候學家根據每年梅雨期間降水量和降水日數的多少,將梅雨強度分為3個等級。
1.豐梅:陰雨日數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稱為“豐梅”。豐梅年梅雨期間降水量有時可達400毫米以上,約占全年降水總數的1/3~1/2;1954年長江中下游梅雨期自6月初到8月初,歷時2個月,降水量達1000毫米左右,使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枯梅”或“旱梅”: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較少的年份稱為“枯梅”或“旱梅”。
3.“空梅”:少數年份,雨帶從華南迅速躍過長江、淮河,進入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一帶不出現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幾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無幾,這種年份叫做“空梅”。
梅雨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梅雨鋒面中。梅雨鋒面從長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霧、多雷暴天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間出現,在東海、黃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帶上,海面能見度極低,常常出現鋒面氣旋,加大海面風力。
梅雨鋒能維持穩定多長時間,梅雨就能持續多久。當副熱帶高壓再次北抬,脊線移到北緯25度附近時,暖濕空氣越過江淮一帶,北方冷空氣也開始北退,梅雨期結束。待到冷暖空氣再次相持在黃河流域時,北方雨季開始。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人畜的正常生活,但若降水時間過長或出現暴雨,則容易造成水災。梅雨期間空氣的溫度高、濕度大,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鋒附近的海霧和大風,對海上航運和漁業生產也極為不利。
梅和梅雨的含意
歷書上的入梅、出梅是一種節令的含意。它不管是下雨或不下雨,總是把入梅定在芒種節氣后的第一個丙日;將小暑節氣后的第一個未日稱出梅。所以歷書上的入梅總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間;出梅日期在7月8日至19日之間。它不分是江南、江北、或淮河流域、一律統用。
氣象上的入梅、出梅側重一種雨季的含意,它是指在由初夏至盛夏的季節過渡中,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不斷增強中,其西北邊緣的曖濕氣流與北方的弱冷空氣在江淮一帶交鋒對峙所形成的雨帶。故氣象上的入梅、出梅則需根據大氣環流形勢背景、天氣系統以及雨帶地理位置來劃定。
蘇南民間把芒種節氣稱黃梅;夏至節氣稱時梅,芒種--夏至之間的陰雨稱梅雨;夏至--小暑之間的連陰雨稱時雨。又將芒種到小暑間的降水通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呢?原來它源于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于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后“三時”的“時雨”。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