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流程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于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濕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后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蕩釉、噴釉、刷釉等。
九、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只丑小鴨行將達化一只美天鵝。 現在的窯有氣窯、電窯、等。
十、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補,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時燒出來會有一點瑕疵,用JS916-2(勁素成)進行修補,可以讓成瓷更完美。
1、練泥:從礦區采取瓷石,經水碓舂細,淘洗,除去雜質,沉淀后制成磚狀的泥塊。然后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2、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
3、印坯:印模的外型是按坯體內弧線旋削,將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后脫模。
4、利坯:將坯覆放于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在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5、曬坯:將加工成型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6、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7、施釉:普通圓口采用蘸釉(將坯浸入釉盆里,當口沿與釉面平齊時立即提出)或蕩釉(將釉漿注入坯內晃動,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然后迅速倒掉過剩的釉漿),琢器(相對"圓器"而言,"圓器"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圓形器皿,如碗、盤、碟等。而成型工藝較為復雜的器皿,如瓶、尊、壺、罐等,則稱"琢 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方法是將竹筒蒙上細紗,蘸釉后用嘴吹噴,如此反復多次,坯面可得厚度均勻的釉層)。
8、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樁工技術指導,測看火侯,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9、彩釉: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此外,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里紅,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