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瓷器的方法是首先,要弄清楚這是出土器還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會有出土痕跡,器物底足無釉處會產生泥銹,或出現火石紅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這是由于土質酸堿濃度過重腐蝕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則會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漿,通常底圈足都會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還帶有擦痕以及陳舊感。弄清出處,再看它的特征,這是最普遍的鑒別方法。
區分真偽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體與真品不同,過重或過輕,質地常做得過細。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當時的風格,而與所仿瓷風格不同。仿古瓷的線條一般太生硬,不流暢,沒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澤一般都太強、“ 火氣”大,不細膩。另外,仿制品上的繪畫不自然,筆跡拘謹,運筆不流暢,筆畫粗細不勻。
B.仿制品作舊:青花瓷去光,用氫氟酸擦,再用煙灰擦就有舊痕。但此舊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銹”:用耕土摻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鉛粉在高溫下烘烤均可得黃色土銹。這種土銹雖不易洗掉、刮掉,但銹色不自然,且銹痕太多、太過、太新。
作“開片”:在剛出爐的仿制品上灑上食鹽水使其開裂,再用墨涂形成鐵線,用茶水涂則為金線,但這種線用火可燒掉。
C.款識:即各窯出產品都留有產出年份、地點等。不同朝代款識各異,如明代“ 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款識書寫各代有專人負責,風格大體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識常有破綻。
想辨別瓷器真偽 先了解瓷器的燒制流程。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經過如下幾道工序。
練泥:將瓷胎的原料——高嶺土、瓷石經過磨洗、除雜揉勻后,調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經過模具等,將瓷泥制成所需要的瓷器外形,并將坯胎涼至半干,再置于車盤,用刀旋削表面,保證瓷器外表的光潔。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質不同(鐵、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紋。
通過對瓷胎上釉順序的不同,瓷器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種不同的種類。
上釉:依照瓷器的幾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圓口瓷器(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徑較圓的器皿種類)將瓷胎浸泡在釉漿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狀不規則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保證釉漿的均勻分散,是重要的一點。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國元代青花瓷器均屬此類:將顏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進行上釉。由于顏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夠長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損。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將使顏料經過約1天的高溫灼燒,會導致部分瓷器顏色變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顏色變化較多。
釉上彩:將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窯內燒結為素瓷,待冷卻后再進行上色,并放入相對低溫(約700℃–900℃)的窯爐中進行二次燒結。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證釉彩的花紋和顏色豐富多彩,但長期暴曬或使用會導致表面磨損,導致顏色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