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盆景制作,膠接山體,第一步,先要調好水泥膠漿,注意膠漿要隨用隨調,還要注意膠漿的稀稠度。
第二步,石材加工,把需要膠接的山體用錘、鑿、鋸等工具加工出紋理和比較奇特的形狀來。 ???? ????
第三步,粘合山體,在需要粘合的山石兩面用嵌板分別涂上水泥膠漿使山石吻合為一體,粘合時要注意,盡量使山石粘合處看不出斷裂的痕跡,還要注意把粘合處多余的膠漿清除干凈。
加工制作要遵循一系列盆景創作的藝術手法,對樹胚材料先進行仔細觀察和推敲,根據材料特點來決定表現什么樣的題材和如何造型,也就是"因材處理"。將樹胚根、干、枝的骨架按盆景藝術的規律安排,使之成為具有協調勻稱、線條優美、意境深遠的有生命的盆景藝術作品。如選用松樹為材料,就宜于表現其主根的蒼勁與挺拔,枝葉平整展開呈云片狀;柏樹就宜于表現其主干古拙奇特,枝葉呈團簇狀;梅花造型則宜疏枝橫斜;迎春則宜垂枝拱曲;……這是從樹種的自然特性來考慮的。此外,還要從樹樁的固有形狀來考慮,如有些樹樁的主干挺直,可順其自然,作成直干式;有些樹樁主干自然彎曲,適于作成曲干式或懸崖式;有些樹樁主干枯禿,則宜于作成枯峰式的……因材處理可以使盆景制作既節省人工,又有天然野趣。如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是人工的痕跡過甚,卻又失去自然美。因此,對于樹樁的造型,切不可墨守成規,套用模式。
造型加工方法也有一定程序性,通常是先主干后枝條,由下而上的攀扎、修剪或雕鑿,可根據樹種和造型的需要來確定。不同地區由于習慣的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所差異。一般對于松柏類及萌發力弱的樹種,以攀扎為主。對于榔榆、雀梅、福建茶、三角楓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可以修剪為主。用攀扎法工的樹樁,造型自如,曲折多變,且成型較快;用修剪法加工的樹樁,則蒼勁自然,但成型較慢。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樹木生長快,適于攀扎造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樹木生長較慢,適于攀扎造型。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地盆景的風格與流派不同,造型方法迥然有別,如嶺南派采用"蓄枝截干"的修剪造型法;揚派采用"一寸三彎"的攀扎造型法;蘇派則用"粗扎細剪"造型法;徽派則采用"之形彎曲"造型法;川派則采用"方拐"或"掉拐"法造型等等。我們掌握修剪與攀扎的最基本方法,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常常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1.樹種的選擇
適宜制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很多。一般以盤根錯節、枝密葉細、姿態優美、花果艷麗者為佳。同時,要求具有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等生物學特性。
2.樹樁的采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采掘樹樁。前者采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干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后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
3.樹胚的加工造型
自幼培養的樹苗,一般在3~5年后開始加工造型;山野采掘的樹樁,大多在養胚一年后即可進行加工造型。
加工前可將地栽的樹胚挖起來,臨時栽進大小基本適合的盆中,以便操作和造型。大型樹胚也可就地加工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