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這個具體問題因為已知條件太少不好一概而論,只能做一個籠統回答:
1、先回答墻厚問題:如果墻體需要考慮承重的話應該做240墻,這個是規范規定的最小抗震墻厚度。
2、梁設置問題:對于二層設承重墻而在一層相同位置未設承重墻的應在一層該處設梁,對二層所有非承重墻在一層相同位置未設承重墻或僅設非承重墻的均應在一層該處設梁。
3、梁下部并未強制要求設柱,但對磚砌體跨度超過4.8m的應設梁墊;對跨度超過6m宜設構造柱。梁與圈梁相連當然對結構有好處,應盡量考慮相連。
4、構造柱與梁之間并無關系,梁的設置依據見2,只和平面布局有關,磚混結構的梁是不考慮抗震的。構造柱的設置依據是《抗規》,布置位置是有強制性要求的。
、、、1、先回答墻厚問題:如果墻體需要考慮承重的話應該做240墻,這個是規范規定的最小抗震墻厚度。
2、梁設置問題:對于二層設承重墻而在一層相同位置未設承重墻的應在一層該處設梁,對二層所有非承重墻在一層相同位置未設承重墻或僅設非承重墻的均應在一層該處設梁。
3、梁下部并未強制要求設柱,但對磚砌體跨度超過4.8m的應設梁墊;對跨度超過6m宜設構造柱。梁與圈梁相連當然對結構有好處,應盡量考慮相連。
4、構造柱與梁之間并無關系,梁的設置依據見2,只和平面布局有關,磚混結構的梁是不考慮抗震的。構造柱的設置依據是《抗規》,布置位置是有強制性要求的。
從圖紙上判斷磚混結構還是框架結構是看承重墻和承重梁柱子所占的比例。磚混中也有承重梁柱,框架中也有承重墻。
1.建筑圖:先看底層平面圖,要是開間比較大,大廳大開間房間比較多,就是屬于底框結構或框架結構。
2.看房屋類型,要是公共服務建筑,比如超市,商場等就是框架居多,要是住宅就看層數或是否有電梯,要是多于七八層,十有八九就是框架。
3.繼續看標準層平面圖,要是上面和下面都是大開間,就是框架結構,要是上面變小開間房間,而且層數不高,很可能就是底框結構。
5.基礎圖,如果是大面積條形基礎,而且圖紙上涂黑的柱標的GZ比較多,就是磚混(不過也有框架結構使用條形基礎,主要用于上部荷載相當大而且土質差的情況,但造價高,不是很多),如果是獨立柱基,片筏基礎等就是框架,如果是樁基礎,可能磚混可能框架。
6.還是基礎圖,看柱子截面大小,如果寬高截面大于350mm的柱子居多,歸于底框或框架,GZ居多,歸于磚混。
7.看結構布置圖,如果是平法,直接看梁的標號是KL,如果是就是框架,如果不是就看梁所占比例多少,如果有墻位置都是設置梁,就是框架了,或更簡單就看梁的截面,和配鋼筋大小了,都比較大,就是框架了。要是過去的梁柱表法,就直接看梁表,如果看到的是多如牛毛的梁,或標的編號的是KL,或梁截面鋼筋都比較大就是框架了。同樣還可以看柱子大小,如果改為GZ居多那么就是磚混或底框上面磚混結構了,如果標準層結構布置圖的柱子依然截面大,就是框架了。
8.在結構圖中,多看幾塊板,看板是壓在標有KL或L上,還是壓在直接畫有虛線的墻上,如果很多的板是壓在KL或L上就是框了,如果是多數壓在墻上,就是磚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