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描繪出山脊線、山谷線等地性線
2.根據碎部點的高程勾繪等高線
3.在兩相鄰碎部點的連線上,按平距與高差成比例的關系,內插出兩點間各條等高線通過的位置
測繪等高線,首先要確定地貌的特征點,然后連接地性線,便得到地貌整個骨干的基本輪廓,按等高線的性質,再對照實地情況就能描繪出等高線.具體情況就是,(1)特征點指的是山頂點,鞍部點,山脊點和山谷線的坡度變換點,山坡的坡腳變換點,山腳與平地相交點等.采用極坐標法或交會法測定特征點在圖紙上的平面位置,用小點表示,并在小點旁注記高程;(2)測定了地貌的特征點后,必須先連接地性線,不可馬上描繪等高線.通常實線連成山脊線,虛線連成山谷線,一定要做到邊測邊繪,隨著碎部點的陸續測定,地性線必須隨時連接;(3)完成地性線的連接之后,即可在同一坡度的兩相鄰點之間內插出每整米高程的等高線通過點,再根據等高線的特征,把相等高程的點連接起來,即為等高線.再有什么問題可以加我,我是學測繪工程的.
1.首先描繪出山脊線、山谷線等地性線
2.根據碎部點的高程勾繪等高線
3.在兩相鄰碎部點的連線上,按平距與高差成比例的關系,內插出兩點間各條等高線通過的位置。
4.將高程相等的相鄰點連成光滑曲線,既為等高線
5.勾繪等高線時,要對照實地情況進行勾繪,并注意等高線通過山脊線、山谷線的走向(正交)
6.地形圖等高距(基本等高距)的選擇與測圖比例尺和地面坡度有關
(1)CASS依據測點自動生成,在地物地貌不是十分復雜的情況下比較實用。方法如下:在標題欄中點擊等高線下的子目錄由圖面建立DTM命令,其中有兩個命令:一是選取區域邊界。二是直接選取高程點和控制點。選其中一條建立三角網。然后又在標題欄中點擊等高線下的子目錄中繪制等高線命令。選取三次擬合命令,這樣可以自動繪制等高線。復合線非常容易拉動修改。
(2)手工繪制等高線:等高線在繪制時會自動擬合,線體有很多節點,在修改時非常麻煩。我們在繪圖中探索出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使等高線修改變得非常簡單。方法如下:在繪制等高線時不要直接使用繪制等高線工具,而使用復合線工具來繪制等高線,因為復合線非常容易拉動修改。在等高線繪制完后可以批量擬合復合線,然后把擬合后復合線加注等高線屬性即可,這樣畫出的等高線套合的非常好,非常漂亮。
等高線一般都是“凸”“凹”兩種方式,首先找到圖中的高點和低點,一般低點好找,低點處如:河流、房屋、小橋等,手按住低點的標識,以手指為中心“凸”出的等高線最高點的連線就是溝,反之“凹”進來的最低點的連線就是崗。另處,等高線密的地方坡度比較陡(急)反之則緩(平)。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兩種常見方法:
(1)目估法,某局部地區地貌特征點的相對位置和高程,已測定在圖之上。首先連接地性線上同坡段的相鄰特征點ba,bc等,虛線表山脊線,實線表山谷線,然后在同坡段上,按高差與平距成比例的關系內差等高點,勾繪等高線。已知a,b點平距為35 mm(圖上量取),高差,如勾繪等高距為1 m的等高線,共有五根線穿過ab段,兩根間的平距(由求得)。a點至第一根等高線的高差為0.9 m,不是1 m,按高差1 m的平距d為標準,適當縮短(將d分為10份,取9份),目估定出44 m的點;同法在b點定出48 m的點。然后將首尾點間的平距4等分定出45 m、46 m、47 m各點;同理,在bc、bd、be段上定出相應的點。最后將相鄰等高的點,參照實地的地貌用圓滑的曲線徒手連接起來,就構成一簇等高線。
(2)圖解法 繪一張等間隔若干條平行線的透明紙,蒙在勾繪等高線的圖上,轉動透明紙,使a、b兩點分別位于平行線間的0.9和0.5的位置上,如圖8-23,則直線ab和五條平行線的交點,便是高程為44 m、45 m、46 m、47 m及48 m的等高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