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光性樹種,不耐庇蔭,但耐水濕、耐寒、耐旱。深根性,主、側根均發達,以深厚肥沃的河床兩岸生長良好。速生性,萌蘗能力強,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抗性強,葉片有毒,魚池附近不宜栽植。
以播種繁育為主,當年秋播出芽率較高,幼苗易生側枝,應及時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干形,春栽宜隨起隨栽,假植越冬新梢易受凍害且成活率低
楓楊,別名:白楊、大葉柳、大葉頭楊樹等。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幼樹樹皮平滑,淺灰色,老時則深縱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黃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銹褐色盾狀著生的腺體,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楓楊喜光,略耐側蔭,幼樹耐蔭,耐寒能力不強,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楓楊樹冠寬廣,枝葉茂密,生長迅速,是種常見的庭蔭樹和防護樹種。而且樹皮還有祛風止痛,殺蟲,斂瘡等功效。
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別名:白楊、大葉柳、大葉頭楊樹等。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幼樹樹皮平滑,淺灰色,老時則深縱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黃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銹褐色盾狀著生的腺體,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楓楊喜光,略耐側蔭,幼樹耐蔭,耐寒能力不強,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楓楊樹冠寬廣,枝葉茂密,生長迅速,是種常見的庭蔭樹和防護樹種。而且樹皮還有祛風止痛,殺蟲,斂瘡等功效。
樹高可達30米、胸徑達2米。小枝髓心片狀分隔,裸芽。[1]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長8-16厘米(稀達25厘米),葉柄長2-5厘米,葉軸具翅至翅不甚發達,與葉柄一樣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葉10-16枚(稀6-25枚),無小葉柄,對生或稀近對生,長橢圓形一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8-12厘米,寬2-3厘米,頂端常鈍圓或稀急尖,基部歪斜,上方1側楔形至闊楔形,下方1側圓形,邊緣有向內彎的細鋸齒,上面被有細小的淺色疣狀凸起,沿中脈及側脈被有極短的星芒狀毛,下面幼時被有散生的短柔毛,成長后脫落而僅留有極稀疏的腺體及側脈腋內留有1叢星芒狀毛。
雄性葇荑花序長約6-10厘米,單獨生于去年生枝條上葉痕腋內,花序軸常有稀疏的星芒狀毛。雄花常具1(稀2或3)枚發育的花被片,雄蕊5-12枚。雌性葇荑花序頂生,長約10-15厘米,花序軸密被星芒狀毛及單毛,下端不生花的部分長達3厘米,具2枚長達5毫米的不孕性苞片。
雌花幾乎無梗,苞片及小苞片基部常有細小的星芒狀毛,并密被腺體。果序長20-45厘米,果序軸常被有宿存的毛。果實長橢圓形,長約6-7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星芒狀毛;果翅狹,條形或闊條形,長12-20毫米,寬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脈。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楓楊屬落葉喬木。又名麻柳、水麻柳。該屬約9種,產于北溫帶。中國約7種,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東起山東東部,西北至甘肅南部、陜西海拔1500米以下,西至湖北、四川海拔1000米以下,西南至云南、貴州,南至廣東、廣西。
樹高可達30米、胸徑達2米。小枝髓心片狀分隔,裸芽。[1]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長8-16厘米(稀達25厘米),葉柄長2-5厘米,葉軸具翅至翅不甚發達,與葉柄一樣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葉10-16枚(稀6-25枚),無小葉柄,對生或稀近對生,長橢圓形一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8-12厘米,寬2-3厘米,頂端常鈍圓或稀急尖,基部歪斜,上方1側楔形至闊楔形,下方1側圓形,邊緣有向內彎的細鋸齒,上面被有細小的淺色疣狀凸起,沿中脈及側脈被有極短的星芒狀毛,下面幼時被有散生的短柔毛,成長后脫落而僅留有極稀疏的腺體及側脈腋內留有1叢星芒狀毛。
喜光性樹種,不耐庇蔭,但耐水濕、耐寒、耐旱。深根性,主、側根均發達,以深厚肥沃的河床兩岸生長良好。速生性,萌蘗能力強,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抗性強,葉片有毒,魚池附近不宜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