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貫耳尊以紋片著稱。宋代哥窯瓷器鑒別 “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遺憾的是,宋哥窯的窯址,至今還沒有被人們發(fā)現(xiàn),我們只有從傳世作品上去解讀哥窯的歷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開片,這是發(fā)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后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guī)律,有意識地讓它產(chǎn)生開片,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zhì)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shù)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zhì)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zhì)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fā)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涂釉的底部顯現(xiàn)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于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后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xiàn)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zhì)也變得疏松。 歷史悠久。
宋代哥窯瓷器鑒別,哥窯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yīng)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yīng)當是胎質(zhì)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zhèn)沃?/h3>
微觀法:見釉下密密麻麻的混濁的白色氣泡花斑,與哥窯瓷特征有異。總之,從諸方面測定均不符合宋代哥窯瓷器特征,可否定宋代哥窯瓷器傳世品。根據(jù)造型、容重推斷,可定性為明代晚期仿宋代哥窯瓷器。
哥窯瓷器真仿鑒別方法 哥窯瓷器為黑胎,因其胎質(zhì)含鐵量較高,故燒成后呈現(xiàn)黑色、紫黑色、或灰色、黃棕色。哥窯胎骨堅密,足底多露胎。哥窯的施釉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亮,釉層凝 重,無光,失透,既不及汝窯瑩潤,亦不如官窯平靜。釉表呈酥油光,常見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黃、灰綠等。釉面開片呈“金絲鐵線”狀,大者如冰裂,小 者如蚌紋,縱橫交錯,自然變化,黑色大紋片似鐵線,小紋片細淺呈黃色,恰如金絲,為瓷器之美化構(gòu)成特殊效果。哥窯器物有一部分為“紫口鐵足”,多數(shù)米黃色
方法/步驟
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只扣之瓷音清亮,并且外型挺立大方,概括亦柔軟流通。歸于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制勝。
宋朝哥窯瓷器的鑒定方法和技巧
宋代哥窯在后世備受大家喜愛,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且各有個性,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制造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悵然作詩贊云: “ 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3
判定哥窯瓷主要從外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zhì)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淳厚潤澤,釉面開有巨細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