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科是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的一個科。多為木本,少數為草本。葉對生,很少3枚輪生,通常全緣,具托葉。約有450~500屬,6000~7000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少數分布于溫帶。我國約有70屬,450種以上,茜草科有不少經濟植物,有藥用的如金雞納樹、茜草、鉤藤等,飲料用的如咖啡,觀賞用的如六月雪、梔子等。
茜草科是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的一個科。多為木本,少數為草本。葉對生,很少3枚輪生,通常全緣,具托葉。早期的分類系統(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茜草科分類在茜草目內,瀕危種。
茜草科是雙子葉植物綱,龍膽目的一個科。早期的分類系統(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茜草科分類在茜草目內。而近期的分類系統(APGII分類法)則是將茜草科分類在龍膽目內,且將離瓣茜草科、烏檀科、纖花草科并入到茜草科內,新的茜草科有600多屬,10000種以上,中國大約有80屬500余種,多數分布在南方。本科植物分為三個亞科:茜草亞科;金雞納亞科;仙丹花亞科。本科的茜草屬、梔子屬可以做染料,咖啡可以做飲料,金雞納屬、豬殃殃屬、蔓虎刺屬、檄樹屬、鉤藤屬可以做藥用植物,仙丹花屬、玉葉金花屬、寒丁子屬可以做觀賞植物。
茜草科 Rubiaceae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多為木本,少數為草本。葉對生,很少3枚輪生,通常全緣,具托葉。花兩性,合瓣,5~4基數,有等基數的雄蕊,萼管與子房合生,萼檐呈各種形狀,全緣,齒裂或其中1枚裂片特大而成葉狀;花冠形狀多種,冠檐裂片整齊或2唇形;子房下位,極少半下位,1至多室,每室有1至多數倒生胚珠。果實類型很多。 茜草 代表植物有:①烏檀。分布于越南、柬埔寨至中國廣東和廣西。為喬木,葉紙質,橢圓形或側卵形,有早落而寬大的托葉。花白色,萼管彼此融合成一圓頭狀的頭狀花序。果球形,肉質,成熟時黃褐色,木材橙黃色,為良好的建筑及家具用材;樹皮有苦味,含黃酮苷生物堿,供藥用。②風箱樹。分布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有3枚輪生和對生的葉,托葉三角形,有黑腺點。花白色,微具香氣,組成圓球狀的頭狀花序。干果細小,稍扁;種子具翅。生于蔭蔽的灌木叢中,全株入藥,有清熱消毒之效。③白花蛇舌草 。東南亞熱帶至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都有分布。見于濕潤草坡、溪畔、水田埂上。一年生矮小草本,葉線狀披針形,無柄,僅具1脈;托葉基部合生,頂端芒尖。花白色,細小,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蒴果扁球形。全株含三十一烷、豆甾醇等成分,有抗腫瘤、消炎、止痛之效。④蛇根草。日本至中國長江以南大部分省區均有分布。生于林下濕潤的溪旁。多年生草本;莖下部匍匐,節上生根。葉膜質,干后淡紫紅色。花組成頂生二歧分枝的聚傘花序。蒴果菱形或僧帽形。全株含有哈爾滿、無?萜等成分。全草入藥。⑤龍船花。亞洲熱帶至中國南部地區分布,常綠灌木。葉薄革質,近無柄。花紅色或黃紅色,排成頂生、稠密三歧、多花的傘房花序,具總花柄和紅色分枝。漿果近球形,紅黑色。花鮮紅,艷麗,花期長,常栽培供觀賞。藥用有止痛、行氣、活血之效。⑥雞屎藤。柔弱、纖細藤本。揉之發臭,故名。葉對生或3枚輪生,膜質。花紫白色,排成頂生、擴展的蝎尾狀聚傘花序。漿果扁圓形,光滑,草黃色,常纏繞于灌木或疏林上。全株入藥,含有雞屎藤苷和車葉草苷等成分。莖皮是造紙和人造棉的原料。⑦茜草。又名紅絲線,中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均有分布。多年生草本;莖四棱形,沿棱上有倒生鉤毛。葉4枚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紙質。花白色或黃色,排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花序。果肉質,細小,成熟時紫黑色。生于山野草叢中。根鮮紅色,細長如絲,故有紅絲線之名。含有茜素,是一種高級紅色染料,也是一種名貴的繪畫顏料。 根據子房胚珠的多少而分該科為2亞科,即金雞納亞科和咖啡亞科。
茜草科 RUBIACEAE
喬木、灌木或草本,有時為藤本,少數為具肥大塊莖的適蟻植物;植物體中常累積鋁;含多種生物堿,以吲哚類生物堿最常見;草酸鈣結晶存在于葉表皮細胞和薄壁組織中,類型多樣,以針晶為多;莖有時有不規則次生生長,但無內生韌皮部,節為單葉隙,較少為3葉隙。葉對生或有時輪生,有時具不等葉性,通常全緣,極少有齒缺;托葉通常生葉柄間,較少生葉柄內,分離或程度不等地合生,宿存或脫落,極少退化至僅存一條聯接對生葉葉柄間的橫線紋,里面常有粘液毛 (colleter)。花序各式,均由聚傘花序復合而成,很少單花或少花的聚傘花序;花兩性、單性或雜性,通常花柱異長,動物(主要是昆蟲)傳粉;萼通常4-5裂,很少更多裂,極少2裂,裂片通常小或幾乎消失,有時其中1或幾個裂片明顯增大成葉狀,其色白或艷麗;花冠合瓣,管狀、漏斗狀、高腳碟狀或輻狀,通常4-5裂,很少3裂或8-10裂,裂片鑷合狀、覆瓦狀或旋轉狀排列,整齊,很少不整齊,偶有二唇形;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偶有2枚,著生在花冠管的內壁上,花藥2室,縱裂或少有頂孔開裂;雌蕊通常由2心皮、極少3或更多個心皮組成,合生,子房下位,極罕上位或半下位 (Tsiangia, Gaertnera, Pagamea),子房室數與心皮數相同,有時隔膜消失而為1室,或由于假隔膜的形成而為多室,通常為中軸胎座或有時為側膜胎座,花柱頂生,具頭狀或分裂的柱頭,很少花柱分離 (Galium等);胚珠每子房室1至多數,倒生、橫生或曲生。漿果、蒴果或核果,或干燥而不開裂,或為分果,有時為雙果爿(Galium);種子裸露或嵌于果肉或肉質胎座中,種皮膜質或革質,較少脆殼質,極少骨質,表面平滑、蜂巢狀或有小瘤狀凸起,有時有翅或有附屬物,胚乳核型,肉質或角質,有時退化為一薄層或無胚乳(Guettarda等),堅實或嚼爛狀;胚直或彎,軸位于背面或頂部,有時棒狀而內彎,子葉扁平或半柱狀,靠近種臍或遠離,位于上方或下方。X = 6-17,通常11,次為9和12。
本科屬、種數無準確記載,Airy-Shaw 的統計為S00屬6000種;而 E. Robbrecht** 的統計為637屬10700種。廣布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少數分布至北溫帶。我國有18族、98屬、約676種,其中有5屬是自國外引種的經濟植物或觀賞植物。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少數分布西北部和東北部。
本科的系統位置,也就是本科與其他科的親緣關系,較早期(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分類學家幾乎無例外地認為本科與忍冬科 (Carprifoliaceae) 關系最密切,這是因為二者間有一系列共同的特征,如葉對生;花冠合瓣;雄蕊著生在花冠管上,且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子房下位;種子通常有胚乳;后又發現二者均無內生韌皮部。
19世紀中期開始,上述傳統觀點受到多數分類學家的懷疑,他們一致認為本科應與馬錢科(Loganiaceae) 關系最為密切。持這一觀點的分類學家認為,二者除外部形態上的一般特征(如單葉對生;通常有托葉;花冠合瓣,通常輻射對稱;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相似以外,在一些更為重要的特征上有明顯的共同性,如核型胚乳;導管有單穿孔板;托葉里面有多細胞粘液毛;植物體常含生物堿,特別是吲哚類生物堿,二者中有不少屬種是鋁 (aluminum) 的累積者;花粉壁的構造有共同性;染色體基數通常為11(茜草科有不少例外)。上述共同特征的存在,無疑使這一觀點得到有力的支持。不過不少分類學家都認為強調茜草科與馬錢科的密切關系,并非完全否定它與忍冬科也有親緣關系,這一論點得到了血清學研究結果的有力支持。
關于茜草科的分類系統,也就是科的再分 (subdivision),自1789年 de Jussieu 正式命名 Rubiaceae 至今先后發表了比較完整的分類系統有10余個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早期有 J. D. Hooker (Benth. et Hook. f. Gen. Pl. 1873) 的分類系統和 K. Schuman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IV (4) 1891) 的分類系統。這兩個系統曾被廣泛采用,它們最突出的共同特點是依據每子房室中胚珠的數目來劃分亞科,即胚珠多數的金雞納亞科 Cinchonoideae (J. D. Hooker 的 Seris A和Seris B) 和胚珠1顆的咖啡亞科Coffeoideae (J. D. Hooker 的 Seris C)。后來發現根據胚珠數目劃分亞科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親緣關系極密切的一些族和屬由于上述胚珠數目的不同,被劃分到不同的亞科,甚至同一個族或屬的成員既有多胚珠的,也有單胚珠的,說明根據胚珠數目作為劃分亞科的根據是不足取的。19世紀中期 C. E. B. Bremekamp(1954, 1966) 首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茜草科分類系統。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根據針晶體 rhaphides 的有無作為劃分亞科的主要標準。這一觀點得到近代分類學家的普遍支持。此后 B. Verdcourt(1958) 和 E. Robbrecht(1988)又各自發表了自己的分類系統。這幾個系統既有重要的共同點,也有明顯的異點。
茜草科的親緣關系各學者意見不一,有人將茜草科置于敗醬科之前,忍冬科之后;也有人置其于忍冬科之前,車前科之后;還有人則置于忍冬科之前,蘿藦科之后。與茜草科最接近的科是忍冬科,因為兩者都具管狀合瓣花冠,有限雄蕊,下位子房和對生葉等特征。但茜草科具托葉,葉常全緣。茜草科的香茜屬(Carleman-nia)和蜘蛛花屬(Silvianthus)從雄蕊數目減少至 2和托葉不發育的特征,又極似木犀科(Oleaceae),但是子房下位又迥然有別。因此H.K.艾里肖將這兩屬從茜草科分出另成一獨立的香茜科(Carlemanni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