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角樓也很多。吊角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角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角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腳樓的吸引力 當承載在傳統建筑上的大量地緣特征和文化記憶,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時候,我們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觀察一個地方的建筑物,來判斷出它所處的地理和文化區域。吊腳樓屬于半干欄式。也就是干欄是全部懸空,吊腳樓是部分懸空,常見于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等少數名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