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主義是60年代風行美國并在世界藝壇產生影響的大眾文化與南業美術風格。但波普藝術的真正源頭,應是源自相對保守的英國藝術界,漢彌爾頓50年代的作品是波普藝術的先導。波普藝術在美國這樣的國度得于發展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濃烈的工商業氣氛電影、卡通、標志、搖滾及色情雜志等為波普美術提供了諸多的創作靈感。波普藝術迅猛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為了對抗占“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在這一點上,大眾的審美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現代美術思潮不可分割的現代陶藝自然而然地在美國出現了一批波普風格的陶藝家。其先驅人物還是羅伯特?安納森,他的“節食可樂”預示了陶藝界運用大眾文化形象的開始。隨后的費斯哥達和克凡尼德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費斯哥達波普風格具有較多的幽默與喜劇色彩,讓人想起美國的趣味連環畫。克凡尼德彩繪瓷盤和雕塑花瓶形象、通俗、夸張,在波普風格中糅進了裝飾的語言。除美國外,其他國家的陶藝界還未形成創作規模,更多是在作品中融入一些傾向性或出現一些階段性的實踐。日本的三島喜美代的卡通書籍和可樂包裝箱,就具有明顯的波普風格。但與美國地道的原汁原味相比,她的作品就缺少了一份輕松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