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新城3年內將現雛形,已于2004年開始計劃
花山新城加速“變臉”
武漢市召開花山生態新城規劃現場辦公會,市領導楊松、阮成發出席會議。據介紹,今后花山新城將圍繞國際一流生態城、生態文化區的目標,把新城打造成武漢東部地區產業支撐服務區、武漢新港江南核心港區、大東湖生態建設區。
按照最新的規劃結構,新城分為新港、新城和生態保育三大功能區,重點發展港口和保稅加工、生態研發和教育、養生與居住等產業。
據建設方花山生態新城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洪山區政府將新城建設作為發展戰略重點來抓,每月召開現場辦公會,協調項目建設。今后3年,花山新城將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計劃投資262.29億元,基本建成首批五大類十大工程,初步形成生態新城的框架和雛形。
“綠色”新城惹人注目
未來的花山生態新城絕對一座“綠色樣板城”,在這個66.4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將有147公里的自行車路網系統,200公里以上的步行系統,交通體系將完全低碳化;此外,城內用的電可能是自己利用風能發出來的,路燈用的是太陽能,沖廁所用的水可循環使用,城內的產業都要過綠色環保關……
規劃中的花山生態新城,東至左嶺鎮,南接武漢科技新城,西臨東湖風景區,北抵武漢北湖新城,是湖北兩型社會首個生態城市。新城未來將投資20億元建設大東湖水網和水生態修復工程,興建5萬噸污水處理廠。
此外,花山新城投資12億元,將規劃區域內的農民全部遷出,退耕還林、退漁還湖,建設“花山”、“花果山”兩座生態綠化帶。
生態新城需符合生態指標
現場辦公會上,《花山生態新城指標體系(討論稿)》首次被披露。據介紹,該指標體系參照了天津生態城的指標體系,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29項生態城市建設指標。
這29項指標與天津生態城指標相比,更具“武漢特色”:花山新城自然生態覆蓋率需達到60%,顯得更“綠色”;綠色建筑節能措施要細化,居住建筑能耗能不能高于35千瓦時/年;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要達到30%以上,加強循環水利用;轄區內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利用要達到15%。
據介紹,武漢未來還要在花山新城設立“生態研究院”,擬邀請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擔任顧問。
武漢花山生態新城位于武漢市洪山區東郊"一江三湖"(長江、北湖、嚴西湖、嚴東湖)交匯處,東至左嶺鎮,南接武漢科技新城,西臨東湖風景區,北抵武漢北湖新城,是武漢城市圈東向主軸"武鄂黃"城市帶的城鎮密集區、武漢市東部的都市發展區。
根據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宏觀戰略和實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確提出將花山生態新城建設成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的先導區、示范區、引爆點"、"中國中部第一生態城"的戰略建設目標。
根據規劃,花山生態新城南以武九鐵路線為界,北至青化路,西以嚴西湖中心線為界,東至左嶺葛化西路,總用地,建設用地18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將達20萬人。規劃功能定位為:大東湖地區的生態建設區、武漢東部地區的產業支撐服務中心、武漢城市圈武鄂黃城市帶的中心城市,融居住、游憩、研發、商業為一體的生態新城。花山生態新城重點發展生態研發與交易、生態酒店與會展、生態商業與文娛、生態居住與養生。爭取建設成中部第一、國際知名的綜合生態城。
花山生態新城的規劃結構為"群落分散+指狀集中的三心多組團帶形城市",城鎮形態形成"水繞城、水穿城、水伴城"的空間格局。群落分散:規劃城鎮建設區猶如水墨畫一樣,呈群落均質、有機地分布在山水環抱的生態功能鏈內。指狀集中:預留南北六條呈指狀,由綠化和水系組成的綠化隔離帶,主要城鎮建設用地分布在指狀廊道的兩側。三心多組團帶形城市:以帶形城鎮發展格局為基礎,形成嚴西湖、花山港和嚴東湖三大區片,分別形成三大城鎮中心;結合城鎮產業布局、道路交通網絡及農民還建等要素綜合布局五大功能組團。
花山生態新城的建設實施將以"十大兩型示范項目、千萬平米綠色社區"為核心探索建設符合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標準、以國內規模最大的綠色社區為特色的、一流的生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