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青囊奧語》曰:“明倒杖,卦坐陰陽何必想?”就是說,當時楊公用手中的拐杖在地上垂直一豎,再在袖中掐指一算,就能立向。楊公如此神奇,是如何做到的那!
筆者猜測楊公使用的北極星定位和日晷原理,來確定坐山和朝向,用羅經的二十四山原理來下卦、挨星推演吉兇休咎。楊公為什么不直接是用羅經呢?從羅經的產生發(fā)展應用來看,在唐朝末年羅經還沒有在民間用于風水操作,還不具備使用羅經的基本條件。
楊公的做法可能是,選準一個地點,夜晚觀測北極星的位置,確定正北的方向。關于北極星定北作用,在戰(zhàn)國時期的《甘石星經》就有記載。此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書籍,書中曰:“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候,亦為帝車”。北極星就在北斗七星的傍邊,用北極星尋北是當時古人很普遍的做法。但是就這一個點是無法準確的確定地面上的準確方位的。
那么,正南的確定就是日晷原理了,就是白天在同一個位置點,用豎標桿觀測日光的投下的影子(正午時影子最短),再加上大約23.5度,就是正南的方位了。兩點連接就是坐山和朝向了。尋求其它坐山朝向,根據二十四山分布周天360度原理,通過計算就來確定其它的坐山朝向了。
那么為什么會在日光投影確定的方位上加大約23.5度呢?當時指南針已經發(fā)明和應用,在春秋到唐朝末時期,人們用天然磁石經打磨制作而成一個磁勺,放在刻有二十四山向的青銅方盤上,磁勺靜止后其勺尾指向就是磁南方,此種儀器就是羅經,當時稱為“司南”。
太陽正午投影確定的方位與羅經確定的磁北方位大約相差23.5度。楊公唐朝國師,在當時掌管靈臺地理事務,這個誤差的秘密楊公應該知道。也可能是當時楊公能夠準確測度風水有關數據的秘密吧?那么讀者會問,為什么楊公不直接是用司南(羅經)呢?應到在唐朝末年,人們還沒有冶煉加工出人工磁鐵片。人工磁鐵片是北宋時期才提煉加工而成的。強磁片鑲嵌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放在水里令其浮在水面,用來測度南北,數據更加準確。后來磁性強且穩(wěn)定的磁針被加工出來,精準、輕巧、便攜的羅經才得以制作成功,羅經應用于民間風水堪輿,顯然是在北宋以后或更晚些年代。楊公所在唐朝末年代,肯定沒有精準、輕巧、便攜的羅經。
用天然磁鐵打磨加工的司南(羅經)肯定是體積大、重量重,攜帶不方便。當時天然磁鐵非常稀少珍貴,屬于貴重稀有金屬。天然磁鐵,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一旦受到撞擊、摩擦或溫度的變化,失磁現象非常嚴重,加之在青銅盤上的阻力,司南很難精準定位的,除非有專業(yè)技術人員的使用情況下,才會實現精準定位磁南北。
當時的指南針主要用于軍事和航海和皇宮風水堪輿,在這些領域能夠及時補磁或更換磁勺,有條件保證天然磁鐵勺的不失磁現象。在民間是不具備這樣條件的,因此在唐朝末年民間用羅經進行風水堪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民間的風水地師怎么能夠使用這么貴重的司南(羅經)來做風水堪輿呢?
再者,楊公在兵荒馬亂之時離開京城,也不會攜帶笨重的司南啊。即便是有,在風水堪輿中尋龍點穴時,要跋山涉水,用此格龍,收山、收水,收峰,攜帶如此笨重的司南(羅經)翻山越嶺,很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
在楊公有關風水等著作中,有兩處提到了羅經。一是在楊公弟子曾文辿的《青囊序》中有:“先天羅經十二支,后天再用干與維。八干四維輔支位,子母公孫同此推。”這句話不是講羅經的制作,而是介紹羅經的二十四山的組合,來推演羅經方位的陰陽五行和生克制化原理。再是另一位弟子黃妙應在《都天寶照經》中有:“又從分水脈脊處,便把羅經照出路。”這一句是說利用羅經二十四山原理,來尋龍點穴,下卦起星。不是講風水地師抱著笨重的司南(羅經),來尋龍點穴。當然現代風水師幸福多了,羅經很輕巧,又不失磁,經常帶在身邊,在包里拿出來隨時可以測度風水堪輿數據,但楊公時代就不能實現了。
但從楊公的《青囊奧語》、《天玉經》、《撼龍經》、《疑龍經》中沒有一字提到有關羅經的使用論述。說明楊公在風水堪輿過程中只是使用了羅經的二十四山原理,推演二十四山的陰陽五行,來下卦、挨星和風水堪輿的理氣,并沒有直接使用羅經來測量風水的數據。
楊公在《青囊經》中曰:“明倒杖,卦坐陰陽何必想。識掌模;太極分明必有圖。知化氣,生克制化須熟記。說五星,方圓尖秀要分明。曉高低,星峰須辨得玄微。鬼與曜;生死來去真要妙。向放水,生旺有吉休囚否?”
楊公當時就是使用自己的拐杖,來測度風水所用數據,然后推演陰陽五行,下卦、挨星。就是說,楊公把手中拐杖在地上垂直一放,根據太陽的投下的影子,就能格龍、收山、收水、收峰。再在袖中掐指一算,就能找到真龍穴,接受收九星旺氣,定出坐山朝向。楊公就這么神奇!也是正宗楊公風水如此神驗和經久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