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聯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中國木結構古建筑從下至上通常分為臺基層、柱架層、鋪作層及屋蓋層四個部分。木結構古建筑各部分的發展變化和結構作用。木結構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結構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減震機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減震作用的結構分析方法,其計算結果與模型結構的試驗結果相吻合;采用扁鋼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構架榫卯節點的抗震加固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