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應加熱的原理 感應加熱的原理就是遵循電磁感應、集膚效應、熱傳導三個基本原則。 感應加熱用一個模擬的單匝短路次級線圈來說明。以援助體加熱的方式為例,工件和感應器的組合可以看做事一臺具有多匝初級線圈(感應器線圈)和單匝短路次級線圈(圓柱體工件)的變壓器,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彼此間由較小的空氣間隙隔開。通電時在工件內將產生頻率相同、方向與感應器中相反的感應電流,即渦流。當電流頻率較高時,由于表面效應的作用,使渦流集中在工件表面,產生“集膚效應”。 感應電流密度從加熱工件的表面志中心是逐漸降低的,而電流的頻率越高,降低的比率也越大。電流密度的這種降低率也取決于被加熱材料的電阻率和相對磁導率兩個物理量。表示感應電流的分布隨透入深度而變化以及控制電流分布的因素,電流密度大約降到表面電流密度值的三分之一處得深度即為“集膚深度”。 工程上規定,從表面到電流為I/e(e=2.718)處得深度為電流透入深度△。 經計算證明:86.5%的熱量產生于深度為△的薄層內。 (2)感應加熱的四個效應和導磁體的“驅流”作用 ①表面效應:當交變電流流過導體時,電流密度沿著導體截面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②鄰近效應:高頻電流通過兩個相鄰導體時,若電流方向相反,電流從兩導體的內側流過;若電流方向相同,電流則從兩導體的外側流過。這這種現象稱為鄰近效應。 ③環流效應:高頻電流流過環形導體時嗎,最大電流密度分布在環形導體的內側,這種現象稱為環流效應。 ④尖角效應:當感應器與工件之間的間隙相同時,工件的尖角處易集中磁感應線,而使感應電流密度過打,以致在工件的尖角處產生過燒,這種現象稱為尖角效應。 ⑤導磁體的“驅流”作用:感應加熱表面淬火時,環流消音使高頻電流密集在感應器內側,對工件外表面的加熱不利。但對工件內孔加熱時,感應器的效率低,為此,往往在感應器上放置導磁體,將電流“驅”向感應器的外側,因此,導磁體的實質是改變磁感應線方向。 一般高頻常用的導磁體為鐵氧體。中頻常用的導磁體為硅鋼片或軟鐵狀的導磁體。
電纜導體(銅或鋁)在通過安裝在擠塑機前的感應線圈時,處于感應線圈內的某段導電線芯在交變電磁場作用下,會產生感應(渦流)電流,其流動的方向正好相反于感應線圈中的交變電流。交變電流在感應線圈內流動時會產生交變磁場,而當導體通過感應線圈周圍(內部)的電磁場時,在導體內會產生感應電流,而感應電流的流動(渦流)會在導體上產生熱量。感應電流加熱與其他各種加熱的傳遞方式基本上不相同,即熱量是由導體本身發熱產生,而不需借助于空氣、水或這其他媒介加熱傳遞來完成。
無論是互感還是自感,線圈感應產生的只是感應電壓(也叫感應電勢),至于感應電流的大小需要通過外部電路的閉合才能產生,斷開的線圈是沒有感應電流的.感應電流的大小除了與感應電勢有關以外,還和整個閉合電路的總的電阻有關。
所以,感應電流的大小既與線圈匝數有關(感應電勢取決于匝數),也與線圈的直流電阻和外部電路的電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