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松赤枯病是馬尾松幼林一種主要葉部病害,拉丁學名: Pestalotiopsis funerea Desm, 是由枯斑盤多毛孢引起的,此病的發生與氣候,地形,地勢,坡向,坡位和松林經營管理等情況密切相關,通過加強營林措施,增強松樹抗病力;清除病原,隔斷侵染源,實施放煙,撒灰及葉面噴霧等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較好.病害主要危害幼林新葉,少數老葉也受害。受害葉半截或全葉枯死,受害林分一片枯紅,狀似火燒。病葉與健葉相比,其含水量和干物質的平均損失率,分別為68.4%和39.2%,病害越重,損失就越大。病株平均高生長量降低46.7%~58.4%,年主梢生長量降低73.5%
火炬松喜光、喜溫暖濕潤。在中國引種區內,一般垂直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崗地造林。海拔超過500米則生長不良,達到海拔800米一般都要產生凍害。適生于年均溫11.1-20.4℃,絕對最低溫度不低于-17℃。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及坡麓。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干燥瘠薄的土壤,除含碳酸鹽的土壤外,能在紅壤、黃壤、黃紅壤、黃棕壤、第四紀粘土等多種土壤上生長,在粘土、石礫含量50%左右的石礫土以及巖石裸露、土層較為淺薄的丘陵崗地上都生長。怕水濕,更不耐鹽堿。但在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濕潤的土壤上其生長尤為良好,喜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pH4.5-6.5生長最好。pH7.5以上,生長不良。據調查研究,在山洼、坡下部和中下部,土層深厚,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火炬松生長最好;坡中部、山腰,土層厚度中等,生長次之;山脊、山梁凸地,土層淺薄貧瘠,石礫含量多,生長最差。火炬松喜光、喜溫暖濕潤。在中國引種區內,一般垂直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崗地造林。海拔超過500米則生長不良,達到海拔800米一般都要產生凍害。適生于年均溫11.1-20.4℃,絕對最低溫度不低于-17℃。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及坡麓。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干燥瘠薄的土壤,除含碳酸鹽的土壤外,能在紅壤、黃壤、黃紅壤、黃棕壤、第四紀粘土等多種土壤上生長,在粘土、石礫含量50%左右的石礫土以及巖石裸露、土層較為淺薄的丘陵崗地上都生長。怕水濕,更不耐鹽堿。但在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濕潤的土壤上其生長尤為良好,喜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pH4.5-6.5生長最好。pH7.5以上,生長不良。據調查研究,在山洼、坡下部和中下部,土層深厚,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火炬松生長最好;坡中部、山腰,土層厚度中等,生長次之;山脊、山梁凸地,土層淺薄貧瘠,石礫含量多,生長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