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灌溉: 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獲得最大的產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灌溉水量的農作物產量和產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滲、低壓管灌、噴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 意義:實行節水灌溉工程后,可以減少灌溉過程中勞動力配置,滴灌通過局部濕潤灌溉,田間土壤疏松,通透氣性良好,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內吸殺蟲劑等可隨水滴入,可減少中耕、施肥、噴藥、鋤草等的作業次數和勞動力投入,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節水灌溉,農作物得到及時的灌溉,提高了灌溉保證率,能有效促進糧食增產增收,這也是節水灌溉工程的主要效益。此外,節水灌溉還能實現節水、節地、節電、等效益。 方法:科學灌溉是包括華維公司在內的專業灌溉企業一直著力推廣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噴、滲灌、噴灌等現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據相應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等做合理設計,制定相應的灌溉制度,適時、適量,合理灌溉。 優點其實和意義差不多啦。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由于土地灌溉技術水平不高,往往造成了水資源的浪 費,且灌溉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干旱缺水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旱情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要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應該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 和有效保護。因此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的戰略性任務。 一、發展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由于目前灌溉設施建設標準低,更新維護不足,部分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用水管理粗放,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輸水過程中因滲漏而損失,再加上田間灌溉方式和技術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僅為40%左右,大多都浪費了。所以說發展節水灌溉是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的。 長垣黃河灘區光熱條件好,適合農作物生長。但由于水資源緊缺,不具備發展灌溉的條件,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在這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水,發展集雨節灌,同時再結合其他農業措施,對長垣灘區農業生產力整體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節水灌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少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使用,從而防止水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充分挖掘雨水資源和土壤水資源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可促進發展優質、高效、高產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節水灌溉的普及,還可促進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發展節水灌溉還能帶動節水灌溉設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灌溉設備的科技水平。 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選擇正確節水方法 1、合理布局,井渠結合,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 井渠結合既可重復利用灌溉水的滲漏量進行灌溉,達到開源作用;又可減少地表水的取水量,起到節流的作用;還可解決地表水供水與作物需水在季節上的矛盾。目前,在地表水灌溉量中,有1/3左右補給了地下水,在地下水沒有開發利用的地區,灌溉對地下水的補給將引起地下水的無效蒸發,招致土壤鹽漬化。在井渠結合的灌區,不僅灌溉對地下水的回補量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以減少潛水蒸發,還可騰出“地下水庫”蓄存降雨。但要防止過度打井,以免超采地下水。有些地區打井過多,類似“蜂窩煤”,井越 打越多,抽水總量越抽越少,既破壞了水環境,也提高了生產成本。要按照“采補平衡”的原則,合理布局,使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佳統一。 2、渠系輸水過程節水工程措施――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 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進行渠道防滲。渠道防滲,可采取多種形式,近幾年采取“三面光”、U形槽的形式比較多,這些形式的技術和工藝比較簡單、效果好,邊建設、邊受益,可以大量推廣。 管道輸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95以上。幾年以來,長垣黃河灘區加大了推廣低壓管道灌溉技術的力度,現在在武邱、惱里的井灌區大多實現了管道化。是采用免燒管代替農、毛渠道,節水效果好,成本也較低。 通過實施節水灌溉技術和其他先進農業技術及優良品種,在單位耕地面積平均用水量逐步下降的情況下,使單位面積的產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實現節水、增產、增收的總體目標。 三、加強管理,建立良性運行機制 要加強灌區內部管理,精簡機構,分流冗員,落實各種形式的經營管 理責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重視工程節水措施的同時,健全完善節水法規與政策,大力推進水費改革和灌區管理體制、管理方式的改革,發揮政策、法律和經濟杠桿在節水中的作用,節水技術和機制都要有所突破;節水灌溉要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適應,并貫徹農業結構調整的始終。在節水灌溉中注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在地下水超采嚴重、河道斷流等生態環境惡化地區要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到節水工作的突出位置。農民從節水灌溉中得到了實惠,可以激發他們發展節水灌溉主動性與積極性。農業節水搞好了,還可以減輕對生活、工業、生態等用水的壓力。 綜上所述,節水灌溉是系統工程,應該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從實際情況出發,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地采取經濟、技術、行政、法律、宣傳等配套措施,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才能既緩解干旱缺水問題,又能取得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