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 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后,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征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征。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一、造型
定窯造型品種較為豐富,盤、碗、燈、爐、盒、瓶、枕、樂器等,幾乎應有盡有。盤、碗生產量最大。窯址遺存的瓷片中,約有80%均為盤、碗。盤、碗有尺寸較大的,如碗有口徑近30厘米的,則為其他窯中少見。瓶的種類亦較多,有直頸瓶、凈瓶、梅瓶等多種。枕有白釉孩兒枕、剔花腰形圓枕,前者故宮博物院僅存一件真品,另有十余件,均為明代所仿。樂器有白釉和黑釉畫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國外。壺在傳世品中比較少見。
二、胎釉
定窯瓷器多為白胎,尤其宋代產品,幾乎都是白瓷胎,胎質十分堅硬。這是因為原料中含氧化鋁量較高。不但如此,而且定窯的許多窯具也是白瓷胎,使用的原料與制瓷的原料一樣。定窯窯址堆積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窯具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種原材料上的使用過度,也是造成后來定窯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定窯瓷器釉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這是因為,宋代定窯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燒成,釉中所含微量鐵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鐵所致。唐代定窯使用木材作燃料,用還原焰燒成,釉中所含微量鐵元素生成氧化亞鐵,故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