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銀錠種類繁多
據稱,清代是中國銀錠器形種類最繁多的時期,從雍正王朝開始銀錠器形一改從前的時代特征,突出地區特色,幾乎各省都有本地區的代表器形,種類繁多、器形復雜,大體上有元寶形、圓形、方形、砝碼形、腰形、槽形、大翅形、牌坊形、茶花形等幾大類。清代銀錠按重量可分為四種:一種是寶銀,呈馬蹄形,重五十兩(計3.75斤);第二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十兩(計375克),又稱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形如饅頭狀,重一二兩到三五兩,也叫小錠;第四種是不足一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稱法。
設計成何種造型的銀錠通常與地方民俗傳統密切相關,如東北為高翅寶,特點是雙“翅”高高,多為單面傾斜,銘文鑄在厚實的一面;湖南為龜寶,倒看如同一只烏龜;貴州則因盛產茶花將銀錠設計為茶花形。而云南的馬鞍寶,更被稱為銀錠之佳品、晚清傳奇貨幣。
保值銀錠易漲難集
因銀錠集銀和自身文物價值于一身,且具有較高保值功能。據稱,如今市場上一枚清代五十兩銀錠價格在博寶寶珍商城已達三四萬元,連清代最小的碎銀亦達百元左右。
清代50兩銀錠現在價格差異也是挺大的。明清時期是我國銀錠鑄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時期,其品種頗多,有五十兩、十兩、五兩、四兩、三兩、二兩和一兩等各種規格。一般的銀錠內都鑄有收入來源、產地、年份、成色、爐名或銀匠姓名等內容的銘文,內容歷代不盡相同。通過研讀銘文,可以鑒定銀錠屬于哪個歷史時期,收藏者只需了解銀錠上的銘文知識進行集藏即可。明清銀錠還有官鑄和私鑄之分,官鑄的銀錠一般把重量銘文鑄在側面,而且每錠都有銀局名,如“厘金局”、“官錢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鑄造的官錠還要鐫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錢局”等;私鑄銀錠銘文基本是私銀錢號名稱,如“興盛昌、震遠錢局”、“裕記匯號紋銀”等等。兩者的地位不同,其收藏價值也是無法相比的。
在收藏市場上,同規格的官鑄銀錠與私鑄銀錠的價格相差很大,官鑄銀錠的標價往往是私鑄銀錠的數倍甚至十多倍。一是因為流傳下來的官銀數量更少;二是因為官銀成色足,制作也更精美;三是因為官銀附帶的史料價值正統可靠,買進的人也放心。此外,品相好的明清銀錠升值速度也較快,史料價值越強的銀錠則收藏價值越高,尤其是稅銀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銀錠更是比普通品種升值空間大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