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仁樹 (學名:Terminalia catappa ,英文名稱:Indian almond),別稱大葉欖仁樹、涼扇樹、枇杷樹、山枇杷樹、法國枇杷、楠仁樹、雨傘樹、島樸及古巴梯斯樹等,為使君子科欖仁樹屬植物。因果實的形狀貌似橄欖的核,故而得名。花期3-7月,果期7-9月。
形態特征
欖仁樹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或更高。樹皮縱裂呈剝落狀,褐黑色。枝干平展,側枝輪生,近頂端密披黃色絨毛,落葉后有密而明顯的葉痕 ,樹冠層傘形,老樹有明顯板根。葉倒卵形,互生,叢生枝頂層次分明,基部截形或狹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中部以下漸狹,全緣,葉兩面無毛或幼時背部披疏軟毛,葉基背偶有一對腺體,主脈粗壯,表面下陷形成一淺槽,背面凸起,基部葉柄處披絨毛,側脈10-12對,網脈稠密,長約12-22厘米,寬約8-15厘米;葉柄披毛,短而粗壯,長約10-15毫米;秋季轉紅葉,冬季落葉。花為穗狀花序長而纖細,腋生,雌雄異花植物,雄花長于上部,雌花或兩性花長于下部,長約15-20厘米;花多數,綠色或白色,長約10毫米;花盤由5個腺體組成,披白色粗毛;花苞片小,早落;缺乏花瓣;花萼筒杯狀,外面無毛,內面披白色柔毛,長約8毫米;萼齒5裂,白色,三角形,幾乎與萼筒等長;雄蕊10枚,伸出花萼之外,長約2.5毫米;子房呈圓錐形,幼時披毛,成熟時近無毛;花柱粗壯,胚球2顆,倒懸于室頂。果為核果,扁橢圓形,兩端稍漸尖,兩邊具梭,梭上具翅狀的狹邊像船只的龍骨狀構造;果皮無毛含纖維質,堅硬,初為綠色,成熟時呈咖啡色,內果皮堅硬而質輕,能浮于水面,長約3-4.5厘米,寬約2.5-3.1厘米。種子矩圓形,1顆,含油質。
藥性及用途
欖仁樹的樹皮性味苦、性涼,有收斂之效,對解毒止瘀、化痰止咳、痢疾、痰熱咳嗽及瘡瘍有治療功效。葉及嫩葉對疝痛、頭痛、發熱、風濕關節炎有治療功效。葉汁對皮膚病、
大葉欖仁是一種落葉喬木,它的外形非常好辨認,有人叫它枇杷,也有人叫它雨傘樹。大葉欖仁的枝葉呈水平狀輪生,看起來是一層一層的,這種特殊的分枝結構交錯排列,使欖仁樹型立體而規則,也讓欖仁得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它的花期是3-7月,果期是7-9月。小葉欖仁又叫法國枇杷,與大葉欖仁可以說是親戚,它們最大的區別就是葉子大小,而且大葉欖仁會有明顯的紅葉和落葉變化,是臺灣平地罕見的紅葉植物之一,但小葉欖仁就沒有這么明顯的變色了!其花小而不顯著,呈穗狀花序,姿態甚為優雅,是優良的海岸樹種,也常做行道樹使用。
欖仁樹 別稱大葉欖仁樹、涼扇樹、枇杷樹、山枇杷樹、法國枇杷、楠仁樹、雨傘樹、島樸及古巴梯斯樹等,為使君子科欖仁樹屬植物。因果實的形狀貌似橄欖的核,故而得名。花期3-7月,果期7-9月。形態特征 :欖仁樹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或更高。樹皮縱裂呈剝落狀,褐黑色。枝干平展,側枝輪生,近頂端密披黃色絨毛,落葉后有密而明顯的葉痕 ,樹冠層傘形,老樹有明顯板根。葉倒卵形,互生,叢生枝頂層次分明,基部截形或狹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中部以下漸狹,全緣,葉兩面無毛或幼時背部披疏軟毛,葉基背偶有一對腺體,主脈粗壯,表面下陷形成一淺槽,背面凸起。藥性及用途 欖仁樹的樹皮性味苦、性涼,有收斂之效,對解毒止瘀、化痰止咳、痢疾、痰熱咳嗽及瘡瘍有治療功效。及嫩葉對疝痛、頭痛、發熱、風濕關節炎有治療功效。葉汁對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