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的小洋樓
五大道包括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馬場道。五只是個均數,而不是歷史稱謂。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筑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19世紀末,英商在佟樓“養牲園”一帶修建別墅和賽馬場。此后在馬場以東修了一條連接英租界墻子河的馬場道。路長3.2公里,寬約20米,并設街心花壇。馬場道121號小洋樓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馬場道上的還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學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之一,創建于1922年,建筑為平面“工”字形,具有羅馬建筑風格。工商學院建于1925年,主樓三層帶地下室,外檐大塊蘑菇石墻面,曼塞爾式瓦頂,圓形大鐘,為法國羅曼式建筑風格。其次是睦南道,長2.08公里,有風貌建筑74幢,名人故居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道路兩旁綠樹掩映著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漫步其間,使人感到路、房、樹的空間尺度恰到好處。睦南道20號為孫殿英舊宅。建于1930年,為三層帶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館,頗為豪華氣派。24號為中國近代外交家顏惠慶舊居,建筑具有歐洲古典建筑風格。28號的羅馬柱廊意式公館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舊居,李曾任天津殖業銀行經理。50號為張學良二弟張學酩舊居,紅磚清水墻,坡瓦頂,具有英國庭院別墅風格。五大道上還有兩座中西合璧的公館。一是大理道3號、5號的蔡成勛舊居。3號是主樓,外觀法國羅曼式,內裝修使用中式木雕。5號為中式四合院家廟,垂花門及門窗隔扇,磚、木、石雕,無一不精。另一是重慶道55號慶王府。為清朝慶親王載振的公館,主樓平面由二層樓的四合院構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裝修,頂層為祖先堂。庭院東部為中式花園,有假山、石洞和六角涼亭。
天津的小洋樓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辦公區。它們夾峙于解放路的兩側。解放路曾是租界的中心,由北向南貫串著四國租界(法、英、美、德)。此處的洋樓多為早期租界各國在天津開設的行政,金融、貿易、新聞通訊等機構,也有一些旅店和娛樂設施。許多建筑師也是洋人,他們從各自國家帶來不同的建筑特色。故而希臘式、文藝復興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等風格隨處可見,并一律全保持著舶來樣式的原汁原味。而且這種公共性質的建筑都是莊重嚴謹,典雅沉靜,體積也大;與精巧的五大道的民居建筑群炯然殊別了。
第二部分是住宅區。天津最早的小洋樓住宅,多為開辟租界的洋人們居住。那時五大道地區還是一片水洼葦蕩。洋人們的住宅挨著辦公區,靠近解放路一帶,還有一些在河東原意大利租界的馬可·波羅廣場周圍。進入本世紀后,由于時勢變化,天津在中國的位置變得極為特殊與重要。一方面社會與朝政更迭變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風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了商機。各種要人及富人擁人津門。一為安全,二為立業發財,三為了住進設施齊全的小洋樓總比傳統的四合院舒適方便。五大道地處英租界的黃金地段,人們便相爭置地建房,毗鄰而居,于是,這一帶就成了天津名符其實的富人區。若論中國近代城市所擁有的富人區的規模,天津當屬第一。但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五大道的住戶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國人;二是這些作為甲方的中國房主,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風格準則,于是就隨心所欲地去刪減與添加。各種外來的建筑樣式,好比自助餐那樣放在一起,喜歡什么拿什么,他們覺得科林森式的柱子好看就在房上加幾根;喜歡哥特式的拱頂,便在自家門廳里造一個。反正是私人住宅,各由其便。這反而給建筑師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多的個性色彩。比起解放路那些正經八百、不錯規矩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樓要隨意得多了。如果留意去看,偶爾還會發現一些西式山墻上的通氣孔竟然被改成一枚老錢圖案,實際上,五大道的小洋樓已經中國化了。外來的事物中,凡屬生活性質的,最容易被本地化。當年起士林西餐的成功,正在于它不是原樣的西餐,而是加入中國人的口味。起士林的一道特色菜“罐燜牛肉”,與中國人傳統的紅燒牛肉沒有兩樣,只不過把大蔥換成洋蔥,中餐西吃罷了。上邊所說,也正是天津小洋樓的文化特色,更是五大道獨具的地區本色。
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的私密性構成的深遂和幽靜的氛圍。這里的住戶—無論是軍政要人,還是成功的實業家,在當時吉兇難卜的社會背景下全都希圖安逸,不事張揚。這種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環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傾向低矮,沒有高樓;隔院臨街,院中花木掩住里邊的樓窗。頂緊要的是,院墻全是實墻,很少使用欄桿。最巧妙的是民園大樓的方孔式圍墻,它采用百頁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實際上從外邊根本不可能對院內一覽無余,這就適應了房主人深居與私密的心理,自然也構成了五大道獨有的幽雅沉靜又穩定溫馨的氛圍。
天津小洋樓的第三部分是商業區。這商業區有兩個,一個是小白樓,一個是勸業場。小白樓地處原美租界(1902年后并入英租界),由于這一地區住著一些早期開辟租界的洋人,便有各種各樣洋人的店鋪出現,并漸漸營造出一個商業區來。如今小白樓的一些店鋪的外墻上,往往還能依稀見到歷時久遠,斑駁殆盡的英文店名或廣告。小白樓商業區出現在前,勸業場商業區出現在后。它位于原法租界西端,自二三十年代以來,一批新型的商業大廈拔地而起。如勸業場(1929年)、惠中飯店(1930年)、交通飯店(1931年)、渤海大樓(1934年)等等。不僅百貨云集,而且都是集商店、旅店、飯店、娛樂業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巨型大樓。這種二三十年代西方剛剛流行起來的商業設施和商業形式,居然在同一時間就大規模地進入天津,不僅將天津一下子推到近代中國的最先進的前沿,而且煥然一新地影響了本地人的生活觀念與方式,就像改革開放后舶來的超級市場。而首先接受這種方式的是五大道的居民。勸業場商業區不單是購物中心,還是五大道居民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于是五大道住宅區與解放路的辦公區和小白樓,勸業場的商業區密切地融為一體,天津就是這樣“洋”起來的。近代的大天津形象便由此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