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是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制品。其源自于漢族先民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質脆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1930~1931年考古人員對龍山鎮(今章丘市龍山街道)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于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后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于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認為后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1]
黑陶,誕生于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黃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
中國黑陶的制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致、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
黑陶選用的泥土來自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沖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 燒制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適合于黑陶制做。
泥土取出后經晾干,后用紗布過濾制成泥坯,經過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貝殼反復壓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鏡。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運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絢麗神秘的圖案。然后給黑陶作品安裝耳、環、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現純凈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出窯后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
在當代,黑陶的生產制作,最有名的藝人是孫諾七林。孫諾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達50年之久。小時,其他的孩子做陶純粹是為了玩,而他,一開始就把這當成是“藝術”來對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藝術品,都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