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喜溫暖的氣候,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長較好,幼苗期耐蔭的能力較強,適于在水稻后期套種。 紫云英性喜溫暖的氣候,一般有明顯的越冬期。幼苗期低于8℃生長緩慢;開春以后,日平均氣溫達到6℃~8℃以上時,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開花結莢的最適溫度為13℃~20℃。紫云英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怕早又怕漬,生長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土壤以質地偏輕的壤土為主。 生命周期:多年生
播種
紫云英喜涼爽氣候,可在晚造水稻齊穗期即收獲前25天左右播種,每畝播種量1.5公斤,播種前稻田要露好田,防止積水,干旱田要灌一次跑馬水。種子要經曬種、擦(碾)種、浸種處理。曬種,可促進種子內酶的活性,提高種子發芽率,一般曬半天即可;擦(碾)種,可擦(碾)去種子表面的蠟質層,使種子易于吸水,可用粗砂混種子,用手抓握使種子和砂互相磨擦,或用碾米機輕碾至種子表皮光滑為止;浸種,可加速種皮軟化,促進種子萌發,使出苗快而齊,浸水12-24小時可撈起晾干后進行催芽,注意干旱田不要浸種,以防播種后缺水芽干枯。
生長
紫云英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5℃~25℃,發芽時需要吸收較多水分和大量的氧氣。幼苗時期根系的生長比地上部快,越冬期間,根系和地上部生長較緩慢,開春后地上部生長加速,但根系的生長仍較平穩,到現蕾期后,地上部生長速度陡然加快,在約半個月的時間內干重可增加月1.3倍,因此到初花期地上部的干物質重量就大大超過根系。在盛花期,根系和地上部的干物質之比約1∶4~6。紫云英的根瘤菌屬紫云英根瘤菌族,它不是土壤常住微生物區系,在未種植過紫云英的地區一般需要接種根瘤菌。根瘤菌的活性在返青期很弱,返青后急劇上升,初花期達到高峰,以后迅速下降。
紫云英苗期株高增長緩慢,開春后隨溫度上升生長速度逐漸加快,在現蕾期以后迅速增加,始花到盛花期的生長速度最快,從現蕾到盛花期的株高增加的長度約占終花期的三分之二。紫云英的開花期一般為30~40天,主莖和基部第一對大分枝的花先開,以后按分枝出現的先后,依序開放。主莖及分枝均是由下向上各花序依此逐個開放。紫云英的自然雜交率很高,一般為60%以上。果莢從開花至變黑,一般約需20~30天。
紫云英性喜溫暖的氣候,一般有明顯的越冬期。幼苗期低于8℃生長緩慢;開春以后,日平均氣溫達到6℃~8℃以上時,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開花結莢的最適溫度為13℃~20℃。紫云英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良好,怕早又怕漬,生長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土壤以質地偏輕的壤土為主。
播種時,首先應選擇適宜的品種及排灌條件好的田塊。種子在播種前一般需要進行一些處理,包括擦種、鹽水選種、浸種、根瘤菌和磷肥拌種等。播種期由于氣候及茬口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適當早播可提高鮮草及種子產量,但不能過早,秋播應在日平均氣溫下降至25℃以下時為宜,春播以日平均氣溫上升至5℃以上為好。播種量一般為每畝2.5~5公斤,產草量多隨播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過高則無效果,北方以4~5公斤為宜,南方以2~3公斤為好。水、肥條件較好的田地可撒播,旱地、地產田或播種量少時也可采用寬幅條播或密叢點播。
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使水氣協調,是保證紫云英全苗和豐產的重要環節。播種之前,稻底套播的,要先開好溝,并進行曬田。除圍溝外,一般每隔10~15米左右開一條直溝,并于圍溝相連。曬田以人立有腳印但不陷足為宜。翻耕播種的也應開溝作畦。翻耕播種或旱作田套播的,播種后要溝灌,讓土壤吸足水分,以利發芽、扎根,沒有灌水條件的,播后可把種子淺耙入土,并搶雨前或雨后播種。稻田套播的,需先灌入能保持兩天的淺水層。播后2~3天,種子已萌動發芽,自此至幼苗扎根成苗期間,切忌田面積水,否則將導致浮根腐爛,但太干也會影響扎根。水稻收獲前10天左右至開春前,要求土壤水分保持潤而不濕,使水氣協調,根系發育良好,幼苗生長健壯,增強抗逆性。
紫云英喜涼爽氣候,可在晚造水稻齊穗期即收獲前25天左右播種,每畝播種量1.5公斤,播種前稻田要露好田,防止積水,干旱田要灌一次跑馬水。種子要經曬種、擦(碾)種、浸種處理。曬種,可促進種子內酶的活性,提高種子發芽率,一般曬半天即可;擦(碾)種,可擦(碾)去種子表面的蠟質層,使種子易于吸水,可用粗砂混種子,用手抓握使種子和砂互相磨擦,或用碾米機輕碾至種子表皮光滑為止;浸種,可加速種皮軟化,促進種子萌發,使出苗快而齊,浸水12-24小時可撈起晾干后進行催芽,注意干旱田不要浸種,以防播種后缺水芽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