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竿子把棕絲裹成掃把形狀,當然,竿子一頭包含在掃把中間,收緊,再用鐵絲或釘子栓住繩子穿針引線的方式,像縫衣服一樣,縫個2~3條就好了,
凡扎小頭或大頭的管帚均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將其籽粒摔凈,去掉葉鞘及箭桿下面的節,然后把中散穗同
掃帚
直千穗(中間有硬芯)分開,挑出中散穗的糜子,在扎笤帚時做外皮,直千的糜子做骨架用。然后把挑選好的外皮用的中散穗箭稈用手工刀破成兩半。將準備作笤帚芯的直千穗的箭稈從穗頭根部切掉,切掉的箭稈可留作串蓋簾用,笤帚把的中間可用一般秫秸充填。再將整理后的糜子平鋪在硬實的地面上,用石磙子碾壓,壓軟為止。再將糜子用水濕潤(將糜子放在盛水的缸中或撣水、沾水),濕潤時間約1小時左右。
準備好扎結笤帚的用具。做一把笤帚需要糜子0.5公斤、鐵絲7百克。取一根長四米、粗3~5毫米的油鋼絲繩,將其一端系在屋內的一個往腳或門框上,另一端系在走桿中部。走桿后面一端系一條寬7-10厘米、長80-90厘米的膠板帶,另一端是可掛可摘的環勾與走桿一端相連。在扎笤帚時,將走桿帶系在腰上,取3~4棵芯糜子,再拿4根皮糜
掃帚
子,夾一根作秸,用油鋼絲勒緊,壓入22-25號鐵絲勒第一道,每道繞兩圈鐵
掃帚
絲。第二道拿4根芯糜子、2根皮糜子、1根秫秸,續在第一道后邊,勒法和第一道相同。第三、四道同上。第五道即最后一道拿4根皮糜子、1根秫秸、兩邊各加四根皮糜子,勒兩圈,然后向上每隔3~5厘米勒一道。共勒15~17道。將扎好的笤帚用刮板會掉糜殼,為了使其色澤光亮、白凈、不霉爛,需用硫磺熏蒸滅菌。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個半米深的坑,把一塊硫磺放在碗里或鐵盒內,其坑上用木棍等擋架,架上交叉放著笤帚,數量可在百余把,其上蓋上塑料布,點燃硫磺后,大約熏蒸1小時即可出售。
扎掃把,可以將竹枝、或是芭茅稈的一種,用做扎掃把的材料來。有的地方,特別是有的山區,竹林芒稈面積不少,就把作為下腳料的竹枝芒稈,用來扎掃把,并將其作為一項產業做。這樣,既解決了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充分使用了農村的資源,增加農民的收入。
先說竹掃把,在農村是較為常用的一種,多用于曬場上。村民們每年都會上山砍一些竹尖回家,曬干后扎成掃把用,這一農活就叫“砍竹子”。在冬春兩季是砍竹子的最佳時期,這時的竹已經落光了葉子,扎成的掃把掃地時就不會有葉子掉在地上。扎掃把用的竹子是有講究的,一年生的竹子還是嫩竹,不能用,要砍兩年以上的老竹子。砍竹子時,左手抓起竹尖,右手拿刀,把竹子砍斷,先將砍下的竹尖枝堆在竹叢旁邊,砍到一定時候時,把竹枝抱攏,放到林邊的空地上,修掉一部分枝,砍夠后綁成一大捆,用繩子背著回家。砍回家的竹尖枝要扎成小把,先是將竹枝分成三把,根端用一個篾圈套住,再用篾子在有竹枝的部位扎一道,就成了一把能掃地的掃把。扎掃把時修下來的竹枝,可扎成一尺多長的小掃把,是用來刷洗鍋的工具,叫“洗鍋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