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統,與其他窯的青釉有所不同。經對宋代龍泉青瓷標本進行的科學測定,發現龍泉青釉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北宋青瓷為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的高溫粘度小,易于流釉,一般釉層較薄。由玻璃相組成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光澤較強,能清晰的映出刻劃紋飾,因而北宋龍泉青瓷多以刻、劃花為飾。南宋的梅子青與粉青釉,則是在石灰釉內摻入“烏釉” 制成的石灰堿釉。 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適度的窯溫與還原氣氛中可呈現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粉青色調,這種粉青釉的釉層內含有大量小汽泡與未熔石英顆粒,能對進入釉層的光線發生強烈散射,使釉的外觀產生光瑩溫潤的視覺效果,這種瑩潤的厚釉,不能清晰地透出刻劃紋飾,故南宋龍泉青瓷多用堆貼、浮雕裝飾。粉青與梅子青釉同屬石灰堿釉,它們的青釉色調與釉的質感有所不同,由于梅子青釉的釉層比粉青釉更厚,燒成溫度較高,還原氣氛較強,致使形成釉面光澤較強,釉層略帶透明,色調青翠如青梅。南宋龍泉窯發明的石灰堿釉,是傳統青瓷工藝的巨大進步。
宋代瓷器的紋飾題材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有:花卉:有蓮花、牡丹、石榴花、萱草、梅花等。動物:有龍、鳳、魚、鴛鴦、鶴、鹿、兔、犀牛、鴨子、飛鳥、虎等。人物:童子、仕女、觀音等。器物的間飾與邊飾花常見的有回紋、卷草紋、曲帶紋、蓮瓣紋、蕉葉紋、錢紋、圓圈紋、水波紋、云紋等。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虉F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
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云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宋朝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3、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宋代龍泉窯特點是:以民間生活日用青瓷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綠,釉質薄勻晶瑩,多以刻花、篾點或篾劃裝飾技法,表現波浪、蕉葉、團花、纏枝花、流云、嬰戲等紋樣。還有塑貼紋飾。器類以碗、盤、壺等為主,也有少量的盆、 缽、 罐、瓶等。造型端莊,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