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素燈的外形一般都是一個細小的石英玻璃管,和白熾燈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鎢絲可以“自我再生”。在這種燈的燈絲和玻璃外殼中充有一些鹵族元素,如碘和溴。當燈絲發熱時,鎢原子被蒸發向玻璃管壁方向移動。在它們接近玻璃管時,鎢蒸氣被“冷卻”到大約800℃并和鹵素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鹵化鎢(碘化鎢、溴化鎢)。鹵化鎢向玻璃管中央移動,又落到被腐蝕的燈絲上。因為鹵化鎢很不穩定,遇熱后就會分解成鹵素蒸氣和鎢,這樣鎢又在燈絲上沉積下來,彌補了被蒸發的部分。如此循環,燈絲的使用壽命就會延長很多。所以,鹵素燈的燈絲就可以做的相對較小,燈體也很小巧。鹵素燈一般用在需要光線集中照射的地方,比如用于寫字臺或居室局部的照明。
鹵素燈泡,簡稱為鹵素泡或者鹵素燈,又稱為鎢鹵燈泡、石英燈泡,是白熾燈的一個變種。
白熾燈所消耗的手電筒的電能只需很小的一部分轉化成了光能,而其他大多數都以熱能的方法丟掉了。那么,能不能前進白熾燈的功率呢?為了這樣一個方針,科學家進行了不懈的極力。其間,一種叫做鹵素燈電光源便是為了抵償白熾燈功率低的缺點而誕生的。
我們在研討中發現,要改進手電筒白熾燈的功率關鍵是就要把更多的熱能轉變為可見光。一般來講,物體溫度越高其內部分子磕碰能量越大,發射的可見光越強,紅外光相對較少。但溫度太高了也會呈現相反的情況,比如溫度太高就會發作很多的紫外線,使得可見光反而下降了。那么,掌握一個什么樣的溫度才有利于前進發光體的功率呢?對于志向的發光體,從理論上來說溫度抵達6200攝氏度支配時其發射的可見光最多,也便是說熱能變成可見光的功率最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可見光占發射光線的比重可以抵達43%,可是,人類的技術水平還不能制造出身手如此高溫的燈絲材料。我們當時發現的熔點足以高的燈絲材料便是鎢了,而鎢的熔點也不過才3350攝氏度支配。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把燈絲溫度前進到3000攝氏度以上,由于這樣的高溫足以把鎢絲燒成蒸汽。
據實驗,當把白熾燈的鎢絲溫度前進到3020攝氏度的時分,白熾燈的發光功率就會前進一倍,可是只需溫度超越2500攝氏度鎢絲就會很快進步。實踐選擇是既要功率又保持手電筒的使用壽命,那應當怎么辦呢鹵素燈電光源便是在這樣的布景下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