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奢」作為單詞解釋,也就是多出來的意思,對于過往的既定觀念,能負擔多余的消費行為被認定是奢侈的享受,延伸到現在甚或是未來,概念已經轉移到生活更深層的探究,而對于建筑師曾成德而言,以建筑的型態來探討,便是無價的時間與空間,透過無形的狀態詮釋有形的生活空間,一種存在于未來的奢華定義。
執著于建筑上的理念堅持,以一個學者的翩翩風采,將生活講述的生命力注入建筑形體中,CitiCrafts建筑作坊主持人曾成德,以所學回饋于這片土地上,談起臺灣,他認為是一片美好并且需要保護的樂土,但是對于臺灣這片土地而言,過于擁擠的人口密度使得生活空間有所受限,當下人們最需要的奢華型態,便是在緊密的狀態下,創造一個可以徜徉、浪費時間的空間,無關乎材質、風格、形式,而是無形的時間所形塑的空間,將兩者轉化為感知的物件,交織出「生活的風景」,一種具有流動感的空間層次,把一種生活狀態與外在空間串連,借以滲透、延伸,并且堆積切割出空間中的片段紀錄。
以過去的一個居家個案為例,跳脫一般的制式規劃,從家的入口處便引進生活中的景色,透過玻璃帷幕的更衣室作為引導,如同進入玻璃箱子的世界,透過季節的更迭衣物的轉換,看到房子不同的色彩,成為空間中的風景,讓時間成為具有顏色的呈現,透過設計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不斷變動的狀態,超越形式的界線,以最簡單的設計呈現所謂奢華的定義。而在近期之中的建筑案例,曾成德認為澳底Gene20建筑的型態更接近未來奢華的定義,他形容「建筑是文化的一種表征狀態,與其刻意模仿自然,倒不如使之成為一種與自然共生的美學生活態度。」透過贊頌自然的同時,以刻劃生活的水平面為導引,建筑地面和外觀自然形成一條新的地平線,藉由空間所創造的層次,建筑本體成為延伸大地的平臺,沒有任何墻面的阻隔,感覺空間與自然的流動交錯,一種將時間暫留于室內的感受,運用建筑設計書寫紀錄的時刻,形成未來的新奢華型態。
About 曾成德
198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1987-1988年任職于波士頓的Leers Weinzapfel 事務所,1990-1993年則在舊金山HGHB擔任設計師,現任CitiCrafts建筑作坊主持人,將建筑視為都市容器,透過具有張力的型態呈現,多年來榮獲無數獎章,包含2007年臺灣住宅建筑獎、2003年競圖首獎...等,且在1999年被選為臺灣最具潛力的建筑師之一,現在于東海大學建筑研究所授課任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