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只長7葉一般葉5枚~7枚
七葉樹又名天師栗,原產(chǎn)我國。喜溫暖稍濕潤環(huán)境,較耐寒,略耐陰,宜在土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陽光過強(qiáng)或土壤過于干燥時對生長不利。
繁 殖 主要用播種繁殖, l0月采種后應(yīng)立即播種,種子干燥后容易喪失發(fā)芽力。細(xì)苗出土力較弱,播種覆土不宜過深,播后25?30天發(fā)芽,苗期需適當(dāng)遮陰。
栽 培 栽植前應(yīng)施足基肥。生長過程中,一般不需修剪整形。天氣干旱時,應(yīng)注意澆水。成年樹每年冬季落葉后應(yīng)開溝施肥,以利翌年多發(fā)枝葉,多開花。
病蟲害 主要有葉斑病、白粉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毛蟲和金龜子危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
應(yīng) 用 七葉樹樹形美觀,冠如華蓋,開花時碩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盞華麗的燭臺,蔚為奇觀,在風(fēng)景區(qū)和小庭院中可作行道樹或骨干景觀樹。
褐斑病。
褐斑病(又稱立枯絲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坪形成大面積禿斑,極大地破壞草坪景觀。
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聚傘圓錐花序組落葉喬木,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堿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 落葉喬木,高達(dá)25米,樹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小枝圓柱形,黃褐色或灰褐色,無毛或嫩時有微柔毛的
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七葉樹屬聚傘圓錐花序組落葉喬木,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堿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
落葉喬木,高達(dá)25米,樹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小枝圓柱形,黃褐色或灰褐色,無毛或嫩時有微柔毛,有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的皮孔。冬芽大形,有樹脂。掌狀復(fù)葉,由5-7小葉組成,葉柄長10-12厘米,有灰色微柔毛;小葉紙質(zhì),長圓披針形至長圓倒披針形,稀長橢圓形鉀先端短銳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緣有鈍尖形的細(xì)鋸齒,長8-16厘米,寬3-5厘米,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除中肋及側(cè)脈的基部嫩時有疏柔毛外,其余部分無毛;中肋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凸起,側(cè)脈13-17對,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
七葉樹因?yàn)橛衅邆€葉片聚成掌形而得名,又名桫欏樹,在佛教中乃是神圣的所在。佛經(jīng)所說,佛在桫欏雙樹下涅磐,就是說的這種樹。相傳印度王舍城有一巖窟,周圍長滿七葉樹,所以這兒又叫七葉巖,七葉窟,七葉園。此處是佛祖釋迦牟尼居住、講經(jīng)說法的精舍,也是佛祖涅磐后眾弟子第一次結(jié)集、統(tǒng)一經(jīng)法的地方。所以七葉樹也據(jù)此被稱作佛樹、庭院樹,多被寺院栽種。我們游覽北京市區(qū)周邊的寺院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寺院都種有七葉樹,如大覺寺、臥佛寺、潭柘寺等。這些寺院里的七葉樹多為古樹,潭柘寺中的最古,樹齡800余年,它們的枝條上大都掛滿了信徒們祈愿的紅絲條。樹下的說明牌寫著:“娑羅樹又名七葉樹,釋伽牟尼降生、出家成佛、弘揚(yáng)佛法和涅槃均與此樹有關(guān),被稱為佛門寶樹”。
七葉樹是娑羅樹
娑羅雙樹
英文名稱:sal
兩棵娑羅樹,相傳釋迦牟尼涅槃于娑羅雙樹間。
據(jù)傳說,古時候印度有一條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邊長著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羅雙樹(也有稱娑羅樹的)。釋迦牟尼80歲時(在當(dāng)時的印度,80歲已經(jīng)是很高的年齡了)的一天,他走進(jìn)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個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羅雙樹林中。他在兩株較大的娑羅雙樹中間鋪了草和樹葉,并將僧伽鋪在上面,然后頭向北,面向西,頭枕右手,右側(cè)臥在僧伽上,最后就涅槃升天了。所以,臥佛寺的臥佛就是釋迦牟尼圓寂的式像。
娑羅雙樹屬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樹干可割采龍腦香。龍腦香是高級天然香料,十分名貴,有名的印度蚊香是用龍腦香制造的。虔誠的佛教徒常用龍腦香油點(diǎn)佛燈,常用娑羅雙木材點(diǎn)香敬佛,致使佛堂滿屋清香。在印度、泰國等國,人死后用木材焚燒尸體,富裕高貴的人家,常用娑羅雙樹作燃料。
娑羅雙樹是娑羅樹原產(chǎn)喜馬拉雅以南的丘陵山國,是熱帶植物。 北京附近多古寺。許多寺廟的植有娑羅雙樹。比如潭柘寺。資料說,娑羅樹,又叫七葉樹,原生于印度,佛祖釋迦牟尼,宏揚(yáng)佛法和涅槃均與此樹有關(guān),是佛門圣樹。公元566年,印度高僧智約將此樹移植到潭柘寺。再比如,位于海淀區(qū)西北的千年古剎大覺寺。每年5月,娑羅古樹正含苞待放,成為吸引游客的景點(diǎn)。大覺寺內(nèi)共有七棵娑羅樹,其中一棵是一級古樹,已經(jīng)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娑羅樹又名七葉樹,因其樹葉似手掌多為七個葉片而得名。此樹夏初開花,花如塔狀,又像燭臺,每到花開之時,如手掌般的葉子托起寶塔,又象供奉著燭臺。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盡情綻放,花芯內(nèi)七個橘紅色的花蕊向外吐露芬芳,花瓣上泛起的黃色,使得小花更顯俏麗,而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個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