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流程:采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干、磨光、燒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種黏土;曬土:采土回來后曬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后用木棍敲擊原料,使之更加細碎;篩土:拿篩子細篩出細泥后裝入口袋中;羼料:風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紅色黏土3種原料羼的比例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開一個圓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攪拌,陶土與水迅速攪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濕恰當為好;然后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樣的團狀后,在一邊堆放,蓋上塑料布保濕待用;制胚:首先取適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條狀,在基座上盤成器型,根據器物形狀,用陶拍打成器物大體輪廓.鑲瓷:旋轉基座,用木刮刀刮勻刮平,接著在器壁外鑲嵌瓷片,點飾各種圖案;陰干:成形后置于通風處陰干(一個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將陶器磨光;燒制:然后放置在火塘上烘干(一般2天左右);再將其放在火塘周圍烤黑1至2小時; 焐熏:最后將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壩上堆摞成2至3層,在陶器的空隙間和周圍堆放松柴,再用櫟樹葉引火,燒一小時左右,待柴燃完后用鋸木灰將陶器捂10分鐘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制作完成.在他們制作的黑陶器物上,采用各種形狀的碎瓷片(通常將丟棄的瓷碗敲成各種圖案的碎片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鑲嵌成各種圖案.有些則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龍頭、牛頭等圖案,顯得樸實而別致.
為了保證黑陶的質量,對材料首先要進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過濾不必要的雜質,一般使用120#的濾網作為最高標準.淘洗材料的設備需要有一個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長與寬可以根據規模來確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5cm直徑的圓空,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漿水;緊挨泥池的就是一個長15米,寬1米的沉積池,沉積池是存放攪拌好的膠泥水的上面蓋有窗紗的一個專門設備.所有沉積泥將在這里變成優質的制陶材料.
?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個步驟來完成,即:選料、加工、燒結。黑陶的選料是保證質量的主要環節,加工的質量好壞取決制作者的藝術修養,采用獨特的燒結工藝使陶變黑是黑陶的最大特點。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錳等元素。比例較大的是氧化硅與氧化鋁,分別占66.32%和14.90%。
從眾多出土的黑陶看來,多數黑陶原料屬黃河沖擊下來的純凈而細膩的紅膠土,由于這種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紅膠土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比較細膩。好的制陶材料要經過涼曬、風凍、淘洗、沉積這樣幾個過程。采來的紅膠土要有專門的存放地點,首要條件是:有足夠的陽光,地面高于周圍,要經常反曬,最好是經過5年以上風凍的陳泥。風凍了的紅膠土不易開裂,且使用方便。多數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這樣的材料。在加工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所有的泥漿水必須通過濾網。首先把風凍好的紅膠土倒入攪拌池然后加水進行細致的攪拌,在攪拌的同時要不斷地觀察泥漿的密度;如果太大會很難通過濾網,在就需要多加入水來稀釋泥漿。通過濾網的泥漿流入沉淀池,這樣一直到沉淀池沖滿為止就等于完成了整個材料的淘洗過程。最后用紗窗蓋好以防灰塵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