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端硯,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產于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朱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巖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鑒別硯時,用手指敲打硯,聽其聲。發出金屬聲的,表明石質堅硬、密度高;木聲表明石質溫和,密度低;若發出的聲音似瓦聲,則表明石質粗糙。古人將端硯的特點概括為“溫潤如玉,扣之無聲,縮墨不腐”,這表明“無聲”的端硯為上品。“無聲”的硯,并不是指敲打時聽不到聲音,而是發出的聲音溫和、細微。值得注意的是,硯石時發出的聲音也取決于硯的厚度。
歙觀,出產于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于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于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后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制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谷粒的結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洮河硯,產于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云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于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樸,清晰感強。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