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摩擦紡紗(Friction Spinning)是一種自由端紡紗,與所有自由端紡紗一樣,具有與轉杯紡紗相似的喂入開松機構,將喂入纖維條分解成單根纖維狀態,而纖維的凝聚加捻則是通過帶抽吸裝置的篩網來實現的,篩網可以是大直徑的塵籠,也可以是扁平連續的網狀帶
塵籠式摩擦紡紗為例,由于塵籠2內部的吸力,使纖維落入兩塵籠間的楔形糟內凝聚成須條,凝聚須條緊貼在塵籠的表面,兩塵籠同向回轉,一只對凝聚須條產生一個向上的摩擦力R1,另一只對凝聚須條產生一個向下的摩擦力R2,從而形成回轉力矩使紗條回轉,當引紗從引紗羅拉3引出時,凝聚須條是紗條的尾端;紗條受引紗羅拉握持輸出,紗尾由塵籠搓捻回轉,紗條因而獲得捻回,由于引紗與纖維在紗尾的補入是同時進行的,從而可獲得連續輸出的紗條。由于在塵籠表面的凝聚須條是自由的,所以這種摩擦加捻方式屬于自由端加捻成紗,在加捻過程中,塵籠表面的線速度近似等于紗線自身的回轉表面速度,所以塵籠低速就可以使紡紗獲得較高的捻度,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出條速度以獲得高產。紗條捻回的方向與塵籠回轉的方向相反,捻回的多少則取決于塵籠的速度、塵籠表面與紗條的接觸狀態及塵籠的吸力大小。
你好,據我所知
摩擦紡紗機的由來:1973年,奧地利人Dr Ernst Fehrer受到非織造織物加工方法的啟示,提出了摩擦紡紗的概念,并申請專利。1974年,Fehrer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摩擦紡紗機——DREF-1型。1975年,DREF-2型摩擦紡紗機第一次在國際紡織機械博覽會展出。之后,該公司陸續推出了DREF-3 DREF2000 DREF3000D等型號的產品。幾乎是與此同時,英國、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日本、瑞士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也都做了各具特色的研究和試驗,摩擦紡紗工藝日臻完善。
與環錠紡或轉杯紡等主流紡紗形式相比,摩擦紡紗機的特點在于:
1 配套生產流程短,用工少。摩擦紡紗最短的流程,只要開松出條機+摩擦紡紗機組合即可。
2 適紡纖維品種多、范圍廣。以大豐市華工摩擦紡織機械廠生產的MFS1000-6型摩擦紡紗機為例,凡長度在10-120mm,纖維纖度在1.2-15D之間的,天然纖維如棉、麻、毛、絨、絲等及其再生纖維;人造化學纖維如腈綸、丙綸、滌綸、維綸、粘膠等及其下腳料;特種功能性纖維如玻璃纖維、芳綸、芳砜綸、碳纖維等等。均可順利紡紗。
3 相對于環錠紡和氣流紡對紡紗的外部環境要求苛刻,摩擦紡紗可在較為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紡紗,溫濕度對紡紗過程的影響,也較為有限。
4 對于傳統紡紗難以成紗的功能性纖維,如玻纖、芳綸等。摩擦紡紗機也一樣可以將它們紡制成紗,這也是其它紡紗機不可替代的。
5 摩擦紡紗機可紡制各種不同風格的紗線,如包芯紗、復合紗、包覆紗、花色紗、膨體紗等等。紡紗產品開發空間無限。
摩擦紡紗機是在一個框架的底部安上有若干繞滿粗紗的線軸,框架上有若干個錠子。每一個線軸都用帶子連在一個錠子上。在兩個橫條之間通過的錠子形成一根桿,桿在框架上前后滑動。紡紗工人把桿向后移動抽出粗紗,然后橫條擠攏來把帶子夾緊,同時桿向后移,轉動輪子,輪子轉動錠子。待絞合到一定程度時,桿又向前移動,同時錠子慢慢轉動,把紗線繞上。此時,紡紗工人拉動控制桿,控制桿壓下一根鐵絲,鐵絲將線推到能被錠子繞起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