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鋼框架結構中,砼芯筒主要用于抵抗水平側力。由于材料特點造成兩種構件截面差異較大,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抗側向剛度遠遠大于鋼框架,隨著樓層增加,核心筒承擔作用于建筑物上的水平荷載比重越大
、、、1. 為控制結構的周期和位移,在核心筒截面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墻加大梁,可有效增加結構... 核心筒外圍的連梁上。 五、除以上要點外,還需滿足相應抗震等級下框架-剪力墻結構的.
您好,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
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1)框架布置形式多樣,可以是方形、長方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結構布置盡可能規則,平面剛度布置宜均勻、對稱,以減小扭轉影響。質量分布均勻,內筒盡可能居中。(2)在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中,外框架構件截面不宜過小,框架承擔的剪力和彎矩需要按規范和規程的要求調整增大。在混合結構中,如果采用鋼骨混凝土、鋼管混凝土柱,則較容易達到雙重抗側力體系的要求;如果采用外鋼框架,其總高度不宜太大。(3)在縱橫墻相交的地方設置鋼骨,在樓板標高設置鋼骨暗梁,可形成小鋼框架以提高核心筒的承載力和抗震性能。(4)核心筒與外柱之間距離以10-12 米為宜。如果距離很大,則需要另設內柱或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樓蓋。否則導致樓層梁太大,不利于減小層高。(5)一般要布置樓板大梁。在樓蓋布置中,需要注意使豎向荷載集中傳遞到大柱子上去,避免柱子出現拉力(水平荷載作用下柱拉力大于重力荷載下壓力)。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您,謝謝!
如果外圍鋼架柱采用密柱方案,即采用內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外鋼框架密柱筒中筒結構,可以有效的增加鋼框架抗側向剛度,大幅減少芯筒承擔地震傾覆力矩,有效降低混凝土墻體受壓區高度和壓應力,減少混凝土發生剪壓脆性破壞,提高混凝土延性指標,避免在地震作用下引起剛度退化。關于密柱框架-核心筒結構的分析可以看看方鄂華教授的相關文章,其深得林同炎的結構精髓,值得一讀再讀(不是林同炎的文章不好,而是其文章太美國化了,遠不如方鄂華的中國化文章讀起來舒服)。
除此以外,采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鋼框架結構方案,可以有效地設計框架梁與核心筒連接為鉸接,這是混凝土框架難以做到的,設計時可以根據工程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鉸接節點,減少建筑物整體抗側向剛度,合理分配芯筒和框架之間的抗側力剛度比;也可以設置弱剛接節點,即在正常適用狀態下和風荷載控制狀態下,節點為剛性連接,保持整體抗側向剛度;當強震來臨時,使該節點主動形成鉸節點,放松結構剛度,降低地震作用。當然做到這一點需要對結構進行多次設計,滿足各種工況需要,只怕現在很多情況下甲方容不得你做這些。
如是寫字樓設計的話,建議幾點:1、如層數在20-25層以下,建議直接采用框-剪結構而非筒剪結構,這樣可以降低造價、優化建筑布局;2、建議仍采用吊頂結構,正是考慮消防噴淋、中央空調風管等必裝項目,如不采用吊頂的話必將采用夾墻的做法,造價、構造更為提高,所以還是采用梁板結構+吊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