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光瓷器造型特征:道光一朝造型的時代風格較為明顯。早期的器型有的仍能保持嘉慶時的風格;之后經三十年的演變,漸由規整趨向笨拙;及至后來的咸豐朝,厚笨特點更為突出。因而道光、咸豐兩朝的瓷器有其相同的特征,器物的外形線條折角多有板滯生硬感,還不及雍、乾時的秀美圓潤。
2、道光瓷器胎體特征:自嘉慶后期開始,胎質日益粗松,同品質的胎體和前時相比,由于密度小而重量輕,道光時更甚。琢器的胎體多數較厚笨,民窯尤為突出。但民窯中,也不乏大量的胎質洗白,制作規整,口沿俏薄的薄胎圓器。
3、道光瓷器釉面特征:道光瓷器釉面最顯著的特點是,施釉不勻,釉表有明顯的水波紋樣的折皺,俗稱“波浪釉”。釉面稀薄,白而泛松,無瑩潤感。
4、道光瓷器紋飾圖案特征:此時,瓷器的圖案紋飾,深受以封建統治者為代表的及時享樂風氣的影響,過去少見的斗雞戲狗等圖案在管、民窯器物上較多地作為主題紋飾出現。
5、道光瓷器款識特征:道光款與嘉慶款基本相同。官窯瓷年款多為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字外多無框,排列工整,字體有力,筆法圓潤,筆劃較粗,橫豎粗細一致,以青花和紅彩寫款。民窯器多用礬紅圖章款,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但字體不正,書寫隨意,字跡潦草,多有省略,有的只寫半邊字。堂名款一般都是楷書,最著名的是“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道光瓷器鑒定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
胎體細白,胎質疏松,沒有致密堅硬感,分量輕。釉面多數粉白釉,少數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氣泡,釉面不平,有的帶疙瘩釉,出現波浪狀起伏,俗稱“浪蕩釉”。胎釉結合不緊密,足根有的圓而粗,多數呈尖狀,少量是“泥鰍背”。
二、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國產青料描繪,早期產品近僅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的效果,濃重艷麗,缺乏深沉感,沒有暈散和黑色結晶斑,傳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鮮艷,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僅淡描青花,大多數顯得飄浮。
青花派生品種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采、青花斗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器在當時大量出現,如:外粉彩開光花卉里青花碗、外藍地粉彩花卉里青花碗、外綠地粉彩魚藻紋青花碗、外粉彩雉雞花卉里青花碗等。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繼承前朝式樣,創新極少。無論是仿古代名窯,還是仿乾隆、嘉慶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體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協調,最常見的品種有盤、碗、壺、尊、盒、瓶等。
盤:攢盤、撇品盤、三足盤。
碗: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高足碗、蓋碗。
壺:執壺、無柄長流壺、鼻煙壺、盉壺、端把茶壺等。
尊:蝠耳尊、獸耳尊。
盒:橢圓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委角方盒。
瓶:較為豐富,有玉壺春瓶、蒜頭瓶、直頸瓶、扁方瓶、獸耳瓶、賞瓶、撇口瓶等。
四、紋飾
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于疏朗,比較平淡,用筆纖細,花卉描畫不活潑,人物有形無神。
五、款識
道光青花的款識,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為主,楷書款極少。字體有力,筆劃粗,排列工整,風格近似于嘉慶款。
仿明清款識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識寫法與被仿品相差甚遠。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后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后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