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施工程序:準備工作→攪拌→運輸→澆筑→養護→拆模。
一、準備工作:①基底清理;②材料、機具和勞動力準備;③模板檢查;④鋼筋檢查;⑤安全與技術交底;⑥其他準備工作。(與水、電供應部門聯系,了解天氣預報,防雨、防凍、防曝曬;對機械故障及零件損壞等,應作好修理和更換準備夜間施工時,應準備好照明設備等。)
二、攪拌:①攪拌時間;②配料;③裝料順序;④裝料體積;⑤攪拌機械。
三、運輸:①基本耍求:⑴質量要求;⑵時間要求;⑶運輸器具和道路要求。②運輸機械和運輸的方式。
四、澆筑:①一般耍求;②澆筑方法;③混凝土澆筑層厚度;④混凝土的振搗:⑴振搗目的要求;⑵振搗方法和設備;⑶振搗器搗實混凝土的規定。④澆搗混凝土留施工縫的位置。
五、養護:①澆水養護;②蒸氣養護;③干熱養護(紅外線養護和電熱養護等)。
六、拆模:①整體式結構拆模期限;②預制構件的拆模規定;③其他拆模耍求。
1、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小砌塊砌體,按照綁扎鋼筋、砌筑墻體、支設模版、澆筑混凝土的施工順序進行。
2、墻體與構造柱連接處應當汽車昂馬牙搓,從每層構造柱的柱腳開始,先退后進,形成100㎜寬、200㎜高的凹凸槎口,柱墻之間應當采用2根直徑為6㎜的拉結筋拉結,間距控制在400㎜,沒變伸入墻內,長度控制在1000㎜或者伸出洞口邊上。
3、構造柱兩側模版必須緊貼墻面,支撐必須牢固可靠,嚴謹板縫漏漿問題的出現。
4、構造柱混凝土保護層應當設置在20㎜為最佳要求。同時不能小于15㎜。混凝土塌落度也要進行嚴格控制,一般設置在50-70㎜為最佳狀態。
5、澆筑構造柱混凝土之前應當清除落地灰等各種雜物,并且將模版澆水濕潤,然后先注入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在進行分段澆筑,振搗混凝土,直到完成。
6、構造柱的尺寸的循環偏差應當根據設計情況嚴格控制和確定,避免由于尺寸問題影響構造柱的施工質量,出現嚴重誤差現象。
淺談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施工工藝 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對于材料要求、砌筑起降、施工準備等要合理的控制,確保施工工藝能夠滿足施工設計要求。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提高多層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種措施,但是在當前的諸多工程項目中,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施工的時候不注意施工質量和施工要求,影響了工程的整體性和建筑物功能的合理發揮,給施工帶來了難度,因此在當前施工中我們必須重視構造物的施工質量,做好各個施工環節的控制。 1、構造柱的作用 構造柱可以加強縱橫墻間的連接,提高建筑物墻體整體性和抗剪能力,通過過去的施工經驗分析表明,在磚體墻施工中抗剪力荷載能力一般都減低,通過構造柱施工控制,可以使得磚體墻施工剪力和整體性提高,能約束墻體的開裂,限制裂縫開展。構造柱在使用中通過與圈梁的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整體性,類似框架結構方式,因此被稱之為弱框架,對墻體施工中對墻體約束作用,墻體四周一般都是利用雙向壓力狀態,使得墻體橫向變形減少,同時改善墻體的穩定性,從而提高墻體的乘早離和整體性。 2、構造柱的質量通病和原因 2.1樓層間構造柱軸線錯位 在澆筑混凝土時不認真調整鋼筋骨架,在這層砌筑完畢而進行下層砌筑前的放線時,便發現下層構造柱歪了,因此在這一層又給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層不貫通,軸線錯位的現象。 2.2箍筋拉接筋設置不滿足規范規定 墻與構造柱應沿墻高每500mm設置2根水平拉接鋼筋連結,每邊伸入墻內不應少于1l'n;在構造柱與圈梁相交的節點處應適當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圍在圈梁上、下均不應小于層高的1/6或45ClTI,箍筋間距不宜大于10cm;構造柱的豎向鋼筋可用綁扎接頭,其綁扎接頭長度一般為35d,在綁扎段內的箍筋間隙不應大于10cm,上述幾點除墻體拉接筋尚能保證,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幾乎均未能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術素質差。 2.3構造柱斷條 由于構造柱內的箍筋、墻體拉接筋、圈梁鋼筋等交織在起,而且鋼筋排放、綁扎又不規則。在圈梁和構造柱同時澆筑的過程中,定會阻礙混凝土的下落;在澆筑施工時有時會不小心在“柱腔”內掉進或卡有磚渣。阻礙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構造柱時,所采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級配不好的砂漏,如果有大石塊存在,也會使構造柱造成“斷條”現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澆筑,如果振搗棒下而不擊,振搗不周,定會出現“斷條”之處。 2.4構造柱“亂根”的原因 構造柱的施工過程是砌筑完一層后,往預留的“柱腔”內澆筑混凝土,由于“柱腔”經歷了整個一層的砌筑時間,其根部普遍夾有砂漿、磚渣等雜物。叉由于混凝土是澆筑到圈梁一平,在吊裝完樓板,砌筑
完墻體后,在構造柱根部出現比樓板低12mm的“柱坑”。在“柱坑”內的雜物很難清除干凈,澆筑混凝土后便在此處形成“爛根”現象。 2.5混凝土存在的問題 露筋和麻面是混凝土存在的主要問題。支模前,鋼筋骨架上沒有綁扎混凝土保護層蟄塊,致使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同時,有的鋼筋位置不準,造成露筋現象;混凝土澆搗前,模板和馬牙搓磚墻未作充分濕潤,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磚墻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現麻面和酥松現象。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澆搗前未清除模內的木屑、碎磚、落地灰等雜物,也不用水清洗,使前后兩次澆筑的混凝土不能緊密相接,構造柱的整體性不能保證。 3、構造柱施工工藝 3.1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小砌塊砌體,應當按照綁扎鋼筋、砌筑墻體、支設模板、澆筑混凝土的施工順序進行。 3.2墻體與構造柱連接的地方應當汽車昂馬牙搓,從每層構造柱的柱腳開始,先退后進,形成100MM寬、200mm高的凹凸槎口,柱墻之間應當采用2跟直徑為6mm的拉結筋拉結,間距控制在400mm,沒變伸入墻內,長度控制在1000mm或者伸出洞口邊上。 3.3構造柱兩側模板必須緊貼墻面,支撐必須牢固可靠,嚴謹板縫漏漿問題的出現。 3.4、構造柱混凝土保護層應當設置在20mm為最佳要求,同時不能夠小于15mm。混凝土塌落度也要進行嚴格控制,一般設置在50~70mm為最佳狀態。 3.5澆筑構造柱混凝土之前應當清除落地灰等各種雜物,并且將模板澆水濕潤,然后先注入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在進行分段澆筑,振搗混凝土,直到完成。 3.6構造柱的尺寸的循序偏差應當根據設計情況嚴格控制和確定,避免由于尺寸問題影響構造柱的施工質量,出現嚴重誤差現象。 4、保證構造柱的技術和質量 對于嵌在墻體中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一般是先砌縱橫墻,在墻體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預留構造柱的位置。構造柱隨著墻體和圈梁的分層砌筑和澆筑,進行分柱段施工。為了保證構造柱的中心線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必須使預留的“柱腔”位置準確。因砌筑時要經常檢查構造柱鋼筋骨架的垂直度,鋼筋骨架調直校正后立即用墻體拉結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澆搗混凝土前將構造柱中心線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使鋼筋骨架中心與柱中心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構造柱的正確位置。 鋼筋骨架應隨分柱段施工面分段綁扎,綁扎點要牢固可靠,避免錯位和滑移。豎向搭接頭長度一般為35d,構造柱箍筋應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層高或45cm高度內,箍筋間距不大于10cm。對于沿墻體每隔500mm設置一道2根拉結筋的要求,必須嚴格要求砌筑者隨砌隨放,并保證放入固定在密實的砂漿水平灰縫中。嚴格執行配合比攪拌工藝要求。粗骨料粒徑宜用2cm下。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澆筑時要按規定留置相應試塊。
構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澆灌的,一般每層作為一個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層柱的底部預留清掃口,以方便在澆灌前清掃柱模板內的砂漿、木屑、磚碴等雜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澆搗前,對銜接處的舊混凝士面需鏟除松動石子,并用水沖洗,再用構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成水泥砂漿,鋪在舊混凝土面上,厚度為12cm,保證新舊混凝土結合有可靠的質量。構造柱振搗操作要設專人負責,澆筑過程中派人對澆筑柱段進行觀察,以免出現漏漿、過振、中間受阻混凝土澆筑不到位等現象。澆搗柱混凝土時,宜用插入式振搗棒分層振實。振搗棒隨振隨撥,分層振搗厚度以不超過300mm為宜。振搗時嚴禁振動磚墻、鋼筋。 5、結語 正確使用構造柱,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改善氣體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確保和約束墻體開裂,避免裂縫進一步開裂的主要方法,即使開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組成的結構獲得可觀的抗變形能力。
先砌體,采用五進五出,每500加拉墻筋,砌體完成后再梁板柱砼一起澆筑,這樣才行成整體,具有抗震作用。
1)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柱筋連接,柱子筋在兩個截面連接,同一截面接頭數量不得超過50%。
(2)箍筋綁扎:每根柱的四根角筋都畫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劃箍筋間距線,按已劃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采用纏扣綁扎。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扎,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扎。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并綁扎牢固到位。在柱筋頂部設一定位卡具來保證主筋的間距及平面位置。
(3)柱鋼筋的控制
柱受力鋼筋根據設計圖紙柱主筋的間距焊制柱主筋定位框,分別放置在柱中部和澆注混凝土上口端部。采用φ12的鋼筋根據柱主筋的截面凈尺寸加工而成,要求每條分檔筋與柱主筋位置保持2mm的間距。
(4)根據抗震要求,柱箍筋端頭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于10d。柱上下兩端箍筋加密,加密區長度及加密區內箍筋間距符合圖紙要求,箍筋的拉筋鉤住主筋。
(5)柱筋保護層厚度符合規范及施工藍圖要求,在施工圖有具體要求時,以施工圖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