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清楚這是出土器還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會有出土痕跡,器物底足無釉處會產生泥銹,或出現火石紅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這是由于土質酸堿濃度過重腐蝕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則會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漿,通常底圈足都會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還帶有擦痕以及陳舊感。弄清出處,再看它的特征,這是最普遍的鑒別方法。
一、工藝痕跡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鉆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鉆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后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于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二、氧化鑒定
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辨別古瓷真偽,首先要較好地了解古瓷各名窯產品的特點,其次掌握做假的常用方法及特點,才能較準確區分真偽。
(1)區分真偽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體與真品不同,過重或過輕,質地常做得過細。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當時的風格,而與所仿瓷風格不同。仿古瓷的線條一般太生硬,不流暢,沒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澤一般都太強、“ 火氣”大,不細膩。另外,仿制品上的繪畫不自然,筆跡拘謹,運筆不流暢,筆畫粗細不勻。
B.仿制品作舊:青花瓷去光,用氫氟酸擦,再用煙灰擦就有舊痕。但此舊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銹”:用耕土摻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鉛粉在高溫下烘烤均可得黃色土銹。這種土銹雖不易洗掉、刮掉,但銹色不自然,且銹痕太多、太過、太新。
作“開片”:在剛出爐的仿制品上灑上食鹽水使其開裂,再用墨涂形成鐵線,用茶水涂則為金線,但這種線用火可燒掉。
C.款識:即各窯出產品都留有產出年份、地點等。不同朝代款識各異,如明代“ 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款識書寫各代有專人負責,風格大體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識常有破綻。
(2)評價
古瓷存于世上的不多,名窯的產品價值連城。現市面常見清以后的瓷,其價值高低可看胎釉色澤、選型、有無破損或破損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