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講:
陽歷就是日歷中講的幾月幾日。也就是上學上班等所按照的日歷。
陰歷就是平常講的幾月初幾,或者是算節氣或者傳統節日時所按照的日歷。
陽歷,就是過的快的日歷,是公歷。。陰歷就是說過的慢的日歷是我們過春節的日歷。。
你好,陰歷和陽歷的區別和關系, 就是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
陰歷是用月亮的周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后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歷。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歷稱為陰歷。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大約二十九天半。所以陰歷的一個月就是29或30天。把12個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經過陰歷一年的時間,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并沒有回到起點,還差十天左右。這樣,三年就差一個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說,18年后,正月初一過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這怎么辦呢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三年加一個月。平常年份是十二個月,加了一個月的年份叫閏年,是十三個月。這樣雖然能夠保證正月初一過年時是在冬天,但是,陰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并不固定,從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里,大概會差十幾天。這就是為什么從陽歷來看,春節有時在一月有時在二月的原因。
陰歷還有一個名字叫農歷。但農民并不能靠農歷來種地,因為舊歷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種地的日子弄錯幾十天,收成就大受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又想出個好辦法,把地球公轉的軌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國的24節氣。農民種田用的是這個二十四節氣,而不是陰歷。
陽歷也就是太陽歷,它是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把365天定為一年,再把它分成12個月。與陰歷類似地,陽歷的日子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也是變動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里。這樣,陽歷日子的擺動幅度很小,只有一兩天。對于人們來說,這一兩天就算不了什么,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陽歷不需要節氣。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于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采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一般人以為陰歷適合于農家,而名之日“農歷”。
陽歷也叫公歷,來源于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歷(公歷)計算的。
陰歷也叫農歷,來源于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圣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歷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于陽歷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歷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您好,我國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于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陰歷與陽歷,陰歷也叫農歷。農歷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陽歷也叫公歷。陽歷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陽歷(一年365天)比陰歷(一年354天)每年多出11天多,為了避免陽歷的月份與陰歷的月份越拉越大,就用閏月來找補。19年中有7個閏月年。一般是農歷的春節前立春的,第二年不閏月。過了春節立春的,這一年就有個閏月了。
就是陽歷是按季節來分的
也就是說桃花是3月開花,每年都是
陰歷呢就是每個月到月園都是15 也就是說月圓一次就是一個月
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