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鈞與八、九百年前的古鈞窯差別太大,而蚯蚓走泥紋是宋官鈞的重要特征,古鈞瓷有了里青外紅的特征,有了數碼款號,做工又不同一般,香灰胎,醬釉底又再加上有詭異多變的蚯蚓走泥紋。成色古樸,一般十有八九是宋代鈞窯,有的人甚至有的專家輕言仿品,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要仿出宋官鈞不是一件容易的是,首先要改造窯爐成古制,要有宋人的思維和手工,要有宋代的礦物和釉藥配方,銅紅釉也要用宋代的青銅來做,氣候條件也要和宋代相近,能燃也要宋代的硬柴,其次是燒窯的技術要世世代代的積累。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惜人力和畜力的勞累,原材料的粉碎也要古制。窯具也要用宋時的窯具。再次要把新鈞做成幾百上千年的包漿,土沁等,要有這樣的高仿,其成本價值必然比,目前的官鈞還高,這也不是一般私人作坊窯所能做到的。
宋鈞官、民窯歷史
宋代是我國瓷器大發展的時期,宋代瓷窯有“官窯”與“民窯”之分。北宋和南宋時期,宮廷所需瓷器由官辦瓷窯進行生產,這種官辦瓷窯,一般簡稱為“官窯”。“官窯”嚴格按照宮廷設計進行生產。在工藝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產品屬于非商品性質并嚴禁民用。“民窯”生產則與“官窯”相反,不受宮廷的任何束縛,工匠來自民間,所產瓷器均供應城鄉民眾生活需要。這是“官”、“民”兩種瓷窯不同的根本所在。這兩種瓷窯的共存,不僅是宋代瓷器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這個時期瓷器發展上的主要特征。
“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極少數,但由于“官窯”所處的地位以及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廷所需的高檔瓷器。這些“官窯”瓷器自誕生之日起,便經精選入宮,傳世至今,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考古工作者根據史料記載,結合宮中傳世的鈞瓷,對其產地禹縣(今禹州市)進行過多次調查。1965年,終于在禹縣城北門內古鈞臺附近的八卦洞發現了北宋鈞官窯遺址,并發現了它燒制的鈞瓷器物,其造型、釉色均與宮內傳世鈞瓷相同。該窯址叫“鈞臺窯”,早期資料上寫作“八卦洞窯”。從北宋鈞官窯的建立來說,由于集中了人才,不惜工本,選料優質,工藝精湛,燒造了很多適應皇宮使用的高檔瓷器。所以,“鈞官窯”瓷器盡管不是商品生產,數量也不多,但它卻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
通過1974~1975年對鈞臺官窯遺址的發掘,證明該窯址是專為宮廷燒制的窯場。出土的器物多為出戟尊、葵花式花盆、海棠式花盆、六角形花盆、長方形花盆和盆奩以及鼓釘三足洗等,其數量占總出土殘器的90%以上。這些器物的造型、釉色、燒制工藝和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數字等特點,都非常特殊,與民窯器物有很大區別。如數字是為宮廷燒瓷專用的,民窯中就沒有這種標記。這些數字,絕大多數是在坯體上刻的,偶有刻在圈足內的,盆奩與三足洗類中有少數器物的底部與一足內側都刻畫標號。還見有器底無刻號,數字號刻在一足內側,是個別現象。陳設瓷都刻寫數字。通過研究發現,字號與器物的大小有關。“一”是最大器物的標記,“十”是最小器物的標記。每一類器物的標號大小都以器物的尺寸大小,即高、口徑、足徑三者為準,每類器物都有十種大小不同的型號。這個數號的發現,一是器物大小的標記;二是器物型號規范化的標記;三是統計燒制件數標記;四是花盆與盆奩器物的“配對”。這給我們鑒定宋代鈞官瓷提供了依據。
鈞官窯器物由于不是個人使用品,不能作為明器陪葬,這也就是不見墓葬出土的原因。“民窯”生產民間生活用瓷,人們生時使用,死后可以作為明器殉葬,所以,墓葬出土的鈞瓷,都是“民窯”產品。這表明“官”、“民”性質上的不同。
鈞官窯專燒宮廷陳設用瓷,“民窯”則只生產民用需要的盤、碗、瓶、罐之類的瓷器。二者產品各異,不是所謂的分工不同,而是由其窯口的性質與生產目的所決定的。在發掘鈞官窯遺址時,廢品坑中都是單一的陳設鈞瓷殘片,沒有盤碗之類的“民窯”產品,說明鈞官窯不生產這些器皿,只生產宮廷陳設用瓷。
鈞官窯遺址的發掘證明,它的生產規模小,延續燒造的時間也短,根據宮廷需要,時燒時停,這也是由于非商品性質決定的。“官窯”瓷器嚴禁民用,為禁止其產品流入民間,往往要對落選的器物進行處理。從發掘情況看,落選物均被有意打碎,埋在兩米以下的深坑中。坑有主坑和若干副坑,均距窯爐約20米左右。地面無任何埋藏痕跡,說明是有意處理的,這也是其遺址長期以來未被發現的原因。這種處理“次品”以及棄窯時的作法,是劃分“官窯”與“民窯”、區分商品性生產與非商品性生產的一個重要標志。
通過對“民窯”與“官窯”鈞瓷器物及性質的研究可以看出,“官窯”鈞瓷器物流傳很少,所以對于一般收藏者來說,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官窯鈞瓷。
鑒定宋代鈞瓷的要領
即便如此,隨著海外古董藝術品回流市場的增加,我們在拍賣市場上也照樣可以看到一些宋代鈞瓷,對于私人收藏來說,歷史流傳有序、官窯產品的宋鈞才是市場價值好的,回報高的作品,鑒定起來要注意以下要領。
1.對照宋代鈞瓷器形種類
現在我們在古董市場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看到北宋鈞窯的“官鈞”產品,有盆托、鼓釘洗之類的,有的制作精良,工藝細致,并且底部還刻有證實其官鈞“身份”的數字號碼,幾乎亂真。北宋朝廷設立官窯生產鈞瓷是專供御用的,嚴禁民間使用,凡是燒壞的一律砸碎深埋。20世紀70年代禹州市鈞臺窯全面發掘時,鈞瓷官窯產品一件完整的都末得到,由此可知官鈞的使用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間。所以現在我們在市面上接觸到的宋官鈞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因此,對于北宋鈞瓷器物的鑒定主要是對于鈞民窯器物的鑒定,鈞民窯器物種類基本上已經調查清楚,可以根據圖錄對照參考其形狀,對于圖錄上沒有的特殊形狀要十分慎重,要作為一種發現去進行考證。
圖:宋-單柄杯
宋-殿青釉盞托
宋-月白釉紫斑壺
宋-月白紅斑雞心壺
宋-青釉盞托
2.從成型工藝上看
鈞窯瓷器從初創伊始的“唐鈞”,歷經宋、金、元,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藝。這種工藝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較厚,然后向上逐漸趨薄,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而現代仿鈞瓷器有些是采用模具“印坯成型”或用“注漿法”灌注成型的。在“注漿法”成型的器物內壁故意做出輪指痕,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與真正“手拉坯”均勻的輪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輪指痕不僅粗糙,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分布極不均勻。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勻,分量較輕,更有粗制濫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細,在器物的兩側可以觸摸到模具的接縫痕。圖
3.看其釉色和釉質
宋代鈞窯瓷器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勻凈瑩潤,乳光內含。宋代采用柴燒,其火焰純凈,在饅頭窯中燒成時間也長,冷卻時間相對也長,其釉質、釉色乳濁渾厚而且無串煙痕跡。現代仿鈞器用煤燒或用液化氣燒成方法,其釉質、釉色與北宋鈞窯器物有顯著差別,這可以通過瓷片標本進行對照,找出差別和規律。
4.關于紋路
過去在評價宋代鈞瓷時有“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之說。這一特點只有在北宋鈞臺窯官鈞產品中才能看到,民窯的鈞瓷產品上沒有此種現象,因此它成為宋代鈞瓷的典型顯著特征之一,甚至成了鑒定宋代鈞瓷的重要依據。但是,在我們實際的鑒定操作當中,“蚯蚓走泥紋”并不能作為鑒定宋代鈞瓷真偽的惟一標準。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最起碼在民國之前,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不發達,人們還無法認識到鈞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紋”形成的原因,也就自然仿造不出這種流紋,因此在這一階段它也就成為鑒定宋代鈞瓷真偽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和各種檢測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宋鈞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紋”的成因也就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鈞瓷釉層表面的“蚯蚓走泥紋”,是鈞釉在低溫時所產生釉層裂縫和縮釉,經高溫燒造后又重新彌合所致。這在現代的鈞瓷仿品能輕而易舉地做出這種工藝,所以鑒別宋鈞不能僅以此作為標志。
真正的宋官窯底圈足也很講究,一般是銅紅釉上至口平面,下至器圈足墊餅以上,其技巧在于釉不流,即銅紅釉不粘在墊餅上,除需要支燒的有支釘痕外,一般用墊餅墊燒的都不見疤痕和窯粘,圈足及器底都很光滑,器底刷有醬色釉或蟹殼青釉.總之,宋代官窯鈞瓷的特點是:里青外紅,有汗漫全體的紫紅斑點,底圈足除支釘痕外,燒墊不留窯疤,刷有醬色保護胎釉,胎為香灰色,釉質明如鏡,青如天,有較多細長、曲折回環。滄海橫流,風旋路轉,激流勇進,瞬息萬變的蚯蚓走泥紋,且滋潤光滑,底部有一至十的數碼款,手工制作,規正典雅,具有廟堂之氣。造型為青銅器。再加有千年滄桑的包漿,相仿也仿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