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蒙古包和帳篷蒙古包 蒙古族居住的一種圓形氈房。上部像一把撐開的氈傘,頂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為通氣、采光和包內生火時煙塵的出口。下部四周圍是圓形的氈墻,上與傘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一般高約七、八尺,直徑約丈余,整個包都是用白氈搭鋪而成的,并用毛繩從四周縛住,能抵擋風雨。蒙古包不僅輕便,易于拆卸和搬運,還具有冬暖夏涼,對大風雪阻力小的特點,最適宜于游牧生活。帳篷 藏族牧區人民的住房。帳篷是用牦牛布(褐子)綴成的長方形帳幕。大小不一,當中以兩根木桿為柱,一根木桿為梁支撐,外面傾斜用毛繩拉開緊系于釘在地上的木橛上,帳篷即算搭起。帳篷正脊高有五米許,并留有寬約十五厘米、長1.5米的縫隙,供采光和通風。四周用草餅或土坯壘成高約40到50厘米高的墻桓,上堆放青稞、酥油袋等物。帳篷中央筑有土灶。灶的兩邊都有除灰洞。以灶為界,入口左方為女席,右方為男席。這種帳篷用牛絨毛捻紡,質地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隨時搬遷。 2.吊腳樓和半邊樓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樓 吊腳樓 苗族的一種住房。建筑在坡斜地窄、有兩三層階梯的坡地上。它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勢,于下方豎立較長的木柱,上方則豎立較短的木柱作支撐,上鋪樓板而成。一般樓下不住人,只用來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吊腳樓經濟實用,別具特色。我國黔東南苗家居住的房屋,多半是吊腳樓。半邊樓 布依族住房的一種形式。它是布依族蓋于斜坡之上的樓房,因其前半部分為樓房,后半部分為平房,故名。半邊樓盛行于貴州紅水河北岸,具有顯著的山區建筑特色。哈尼族主要建筑——蘑菇房3.平頂房和石屋平頂房 新疆南部維吾爾族人過去居住的一種簡陋的平頂房屋。屋體多為長方形,約十余平方米。屋頂留有天窗,刮風時加蓋,四壁不另安窗,門為單扇。由于屋頂平坦,因而可放柴草或晾曬谷物。這種房屋只要下實地基,四周砌上土坯墻壁,墻頂搭上木椽,蓋草抹泥即成。新疆南部之所以出現這類房屋,除過去農民經濟貧困外,也因該地區空氣干燥,降水量極少有關。石屋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爾高原下的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族自治縣。其首府自古就有“石城”之稱。石屋的外形和維吾爾族的平頂屋基本相似。屋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墻上無窗,屋頂開小天窗。生活在高山峻嶺上的塔吉克族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石料建造莊園、房屋和畜圈的墻壁,因而人稱他們的建筑為“石屋”。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房屋有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還有蒙古包,主要是蒙古放牧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