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彩繪陶器的清理與加固
(1)針對那些有較多霉菌的陶器來說,在出土之后要及時的進行防霉殺菌工作。為便于對陶器的下一步清理工作。若是有殘破的情況,將按照其殘破情況和彩繪分布情況進行分區清洗,并在適當的不顯眼的部位選擇清洗試驗塊,以樣塊為標準進行對比清洗,這樣做有利于使清洗后的陶器表面色調協調一致。
(2)對裸露陶器表面上泥土的清理。對于泥土與陶體粘結松散的,采用竹簽輕輕的以畫圓的方式剔除。當陶體表面有較厚泥土時,此泥土質地也較堅硬,和陶體粘結較緊密,首先用自制棉簽蘸酒精,涂在泥土的表面,待泥土軟化后用手術刀剔除軟化的那層泥土,再繼續不斷重復此步驟,最后用棉簽蘸酒精將殘留的泥土殘渣粘走,直到陶體表面泥土清理干凈。
(3)彩繪表面泥土的清理。對于粘附比較好的彩繪表面泥土的清理。首先要用噴壺對需清理的泥土表面噴灑水霧,使泥土濕潤軟化,再用小手術刀或竹簽輕輕剔除泥土,一定要細心,以免破壞彩繪,最后用蘸水半濕的棉簽將殘留的泥土粘走。對于粘附比較差的彩繪表面的泥土清理。首先是要對彩繪層進行加固,用小噴壺向需要清理的彩繪處噴水霧,先使彩繪完全濕潤變軟,(注:在噴水霧的時候要注意,不能使噴頭直接噴向彩繪處,以免水壓過大或水珠過大而造成對彩繪的破壞。應當在彩繪的上面與之平行處噴灑水霧,使之自然下落在彩繪表面。)用小毛筆刷從邊緣慢慢滲入1.5%B72,溶液會隨著彩繪間的縫隙進入到整個彩繪的下面,浸潤彩繪與陶體之間的孔隙,而使彩繪與陶體粘結在一起。或用針管利用細小的針頭將溶液注入進彩繪與陶體之間而使彩繪與陶體粘接。待彩繪完全回貼固化以后在對其進行泥土清理。
2.粘接
對于有殘缺的陶器,,先將文物殘片按照器物形狀分類,最好使用紙膠帶進行拼接實驗,拼接時盡量從底部或者口沿開始,即從相對穩定性較高的部位開始,再對他們進行編號。紙膠帶要避開有彩繪的地方,以免把彩繪粘掉,在試拼接的過程中往往由于用力過大,去除紙膠帶后在陶器表面留下印痕,這時用橡皮擦拭除去印痕。粘接前一定要將茬口清理干凈,并且涂上1.5%B72作為隔離層,待其完全干透后再進行整體拼對。調配粘接劑,選擇的膠要有一定的流動性和粘稠度,把膠盡量涂在茬口的中間,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當茬口吻合后,不要讓膠從茬口流出來,避免污染到其他部位,若有流出來的膠,用丙酮擦拭或待其半干時用小刀輕輕剔除,待其吻合后,用皮筋來捆住使被粘合部分穩定。在用皮筋的同時也要注意會不會接觸的到彩繪部位,如有需要在彩繪上面墊一層薄薄的脫脂棉花,防止皮筋接觸造成破壞。最后放置24小時使膠固化。
3.補全
根據不同陶體的顏色來調制補全所需的石膏漿,然后用蠟片翻模,將石膏迅速倒入模板中,待其半干半濕時用手術刀進行修補,使其與原物形狀基本吻合,最后等石膏徹底凝固后再用砂紙輕輕打磨,使表面棱角的平整度與原物一致。從藝術角度講,彩繪陶器所缺的部位用石膏補全,不需要上色和做舊,這樣既能展示出土時的殘缺程度,也能通過對比來為觀眾提供彩繪陶器的藝術風格。
4.文物的最佳保護環境
在修復完文物后,最重要的還是對文物的保護工作。文物要更長久更妥善的保護下去,就必須將其存放于相對密閉的,能夠很好的控制并維持其保存環境諸多因素(溫度,濕度,光照,空氣污染,微生物的危害等)的博物館或文物庫房中。只有這樣,進行科學的保護方法,才能使文物更好的并且長久的保存下去,也意味著是對歷史信息的留存,和對其藝術價值的保護,這都是文物保護工作要達到的目的。
1、原則
文物保護修復的處理原則是真實全面的保存并延續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技術和管理的措施修復自然和人為造成的損壞,制止新的破壞。
2、技術方向
根據我院收藏這批珍貴文物的保存狀況,擬采用多學科相互結合的方法,以最穩妥的保護處理方式,結合文物保護、考古、陳列等專業人員,對這些器物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了解文物原有信息,針對具體每件器物的具體情況合理地制訂處理計劃,對這批珍貴彩繪文物進行系統、安全地保護修復處理。為了在確保這批文物安全地前提下,達到最好的處理效果,處理過程中將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及多種科學分析手段,如X射線衍射、激光拉曼、礦相顯微鏡、X射線探傷、可溶鹽分析等分析方法對這批文物的保存狀況和制作工藝進行分析,確定病害種類,科學的制定這批珍貴陶瓷文物的保護方法,逐步完成這批珍貴彩繪陶器文物的保護修復。